中国足球要感谢徐根宝,但青训到底应该怎么搞?

耿鹏飞10-09 16:37 体坛+原创

点击链接收听本期播客:中国足球要感谢徐根宝,但青训到底应该怎么搞?

本期主播:体坛热搜研究所所长 大飞

本期话题:中越之战与中国足球青训

001QWMRUly1gv8xddm8ldj60vc0q6q4s02.jpg

国足战胜越南,最后2球依靠王燊超和武磊的“崇明连线”,这当然要感谢徐根宝指导,但看看对面的越南,95和97两个年龄段的球员已经渐成气候并且足以支撑5-10年,而看看国足眼下的情况,似乎一个徐根宝还远远不够...

越南青训的崛起依仗黄英嘉莱足球学院等国家青训中心,在2018的U23亚洲杯上,越南队历史性首次杀入决赛,眼下越南足球主力班底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而来。

国家青训中心的模式,也不是新近的产物,足球水平较弱的亚洲的卡塔尔、越南,足球势力算不上主流的美国甚至传统的足球强国德国,都依靠国家青训中心的模式取得了成功。

观察以上几个国家,有的联赛青训基础好,有的联赛基础差,有的有钱没人,有的没钱没人,但只要采用这个模式,5-10年基本能看到一批球员在洲际比赛中拿到好成绩。

同一时期的中国足球,有过精英留洋计划、恒大足校模式、金元足球疯狂砸向外援外教和国脚,但人才储备情况却越来越差。

中国足球的学习热潮,从风格上的摇摆,桑巴、德意志还是tiki-taka,然后是合作国家足协的多元,再到俱乐部梯队青训的外教引进等等,但成果上,我们拿得出手的青年才俊越来越少,亚洲青少年级别的赛事成绩更是一泻千里。

青训,喊了几十年了,但到底怎么做?

其实从方法论上,青训的搞法并不复杂,无外乎两种:社区模式和举国体制(国家青训中心模式):

社区模式在欧洲相对盛行,因为在这片足球热土之上,行业基础和社会习俗都积累得非常好,从社区到俱乐部,能够搭建起稳定的青训输送阶梯,每年每个级别的链条,都能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但这在中国是做不到,我们的行业基础和社会习俗都没到这个程度,我们无法做到搭建起稳定高效运转的青训机器,并且保证资金和人才投入的稳定,金元足球时代,俱乐部响应号召搞梯队,红红火火地重金各处挖苗子,但随着企业垮了,别说梯队连一线队都直接扔了,这样不稳定的资金投入现状,饥一顿饱一顿是很难“养好”孩子的。

抛开钱的问题,我们更严峻的问题是好的青训教练少,即便是近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足球培训班,大部分教练的水准也刚好够普及,带着孩子增强体质、培养兴趣尚可,但远远无法达到职业青训的水准。这又可与延展出另一个话题,这种家长带着小板凳在球场外聊闲天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足球人口,其实对一个国家上层足球水准的提高并没有太大意义,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高低,需要的是精英足球人口,而精英足球人口只有优秀的青训教练才能培养出来。

今年全运会拿冠军的浙江队,离不开青训投入最稳定的俱乐部浙江绿城的多年积累,每年都有钱投,老板宋卫平无论企业“旱涝”,每年雷打不动地投资1000万元在青训上,而绿城日系的青训团队在冈田武史时代就已搭建完成。

徐根宝的崇明模式,其实也是如此:徐根宝是国家队主教练水准的青训教练,而在资金投入上,尽管期间千难万难,徐根宝还是咬牙撑下来,把这批孩子“供”出来了!

国家青训中心模式,也就是我们更熟知的举国体制,在奥运诸多单项上都在我国体育史上取得空前成功,但为何在足球单项上没能披金斩银呢?

主要还是足球项目的特殊性,一支足球队,首发11人,想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至少需要小20名能兵强将,并且至少门将、后卫、中场、前锋四个粗略划分的位置,人才培养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在举国体制的投入成本上,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远超其他项目,同时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竞争水平空前激烈,所以举国体制时代下的中国足球,要复制奥运军团的荣光难上加难。

但纵向对比,将足球丢给市场之后呢?我们从过往的亚洲1.5流直线滑落至和越南火拼的地步,而举国体制过往在足球领域的运行机器已经被冲垮,中国足球失去了说走就走的回头路。

但以举国之力去做青训掐尖,把资金和教练的优质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已经被不少国家证明行之有效。

越南的国家青训中心模式,其实跟过往中国体工队模式、徐根宝模式别无二致:阮光海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起就进入一个几乎全封闭的环境内整日和足球泡在一起,这当然并非完全科学,但当整体社会环境和发达足球国家差距过于显著时,这种带着浓重的“土法炼钢”色彩的模式,是抹平阶级差距的最有效法门。

成立于1994年的一家美国特许学校集团,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在更普世的儿童教育领域完成了阶级跨越:这是一个以穷人家庭孩子为主要生源的学校,这些孩子在课外教育投入和家庭环境上都相对平庸,但通过增加孩子在校时长的方式完成教育领域的阶级逆袭,这所学校孩子,简言之,就是在美国相对宽松的义务教育阶段下实行类似中国的“衡水模式”: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到晚上11点做完作业,然后周六还要上课,这所学校毕业的孩子,90%可以考进区域重点高中,完成几乎从暴力街区到名校校园的阶级跨越。

在整体环境欠发达的情况下啊,集中和恶补是一个普适的后发先至的方法。

当然,中国足球的青训也有一个误区:就是重金砸向校园足球,把校园足球当做中国足球的基建。

问题在哪?校园足球不在职业足球发展的链条上:和美国体育的模式不同,我们的校园体育不对职业体育负责,相比之下,校园足球人口是低质量的足球人口,在从学生通往职业球员的道路上,淘汰率高得离谱,投入产出比非常低,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看似不小的资金数目,平摊下来也很难砸出什么动静。

而在校园足球掐尖儿的一个副作用是:很容易在足球领域也造成名校垄断,名校以优质的教育和升学资源,很容易争取到对应地区优质的足球苗子,这样打造出一支无敌之师很容易成为当地足球联赛的灭霸,这样其他学校相对优质的足球人口也很容易萎缩,因为踢不过嘛,这反倒对足球的普及不利。

具体到校园足球,给球,给场地,给时间去玩即可,我们只需要在校园里养成一种社会文化氛围:足球这项运动为啥是世界第一运动?因为就是单纯的好玩。

普及是为了在足球发展的社会风俗习惯上追赶和发达足球国家的差距,但普及改变不了行业积累,因为不在一个赛道上。

至于徐根宝的模式,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牺牲,是很难制度化的,基本是不可复制,是一位不服输的足球老人家的苦心孤诣:你很难再找到类似徐根宝的执教水平(国家队级别的主教练下基层抓青训)、管理水平(多少次资金断裂风险都逢凶化吉)和牺牲精神(真不赚钱)。

总之,搞好青训无非两样:持续稳定的钱和足够多优质的青训教练。

而中国首先青训教练的数量不足以支撑社区模式;其次,把青训交给市场或者俱乐部,资金的投入情况受到资本投机心态影响太大,不够稳定。

所以只有国家可以集中有限的优质青训教练资源,稳定输出资金,完成对青训任务的整合。

一个有趣的发现,在越南足协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提到:2020年越南男足国家队、U23国家队要在东南亚足球锦标赛或东南亚运动会上获得1-2次冠军,即所有的成绩指标都一分为二为成年国家队和U23国家队,就是对青训的一个指标考量。

而我们的足球规划目标,足协的政绩要求,都围绕着国家队(FIFA排名、亚洲杯成绩和冲击世界杯),但国家队提升成绩有多难?比利时、英格兰曾经或正在人才井喷的国家,想突破自我都很难;而国足在冲击世界杯的波动,眼下无非是12强赛小组第4-第6之间,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间?

如果我们转变思路,把目标设置为国少、国青进一次世少赛、世青赛,会有哪些改善?

首先培养一批孩子在青少年级别的比赛中出成绩,培养周期不用那么长,3-5年即可,即便从政绩考核的角度考虑,一届足协领导的任期也来得及,而众所周知,青少年级别的比赛,偶然性大,爆冷机会多,我们用心准备,出成绩的可能性可比世界杯出线大得多,与其在12强赛艰难爬坡,拿一个亚少赛或者亚青赛的冠军多长脸啊!

而亚少赛和亚青赛,就是对青训水平的直接检验,越南的崛起就是从U23亚洲杯开始,与其豪赌大龄国脚在金元或后金元的联赛中开窍和成本不菲的归化球员,考核从娃娃抓起可能会另辟蹊径!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耿鹏飞

体坛周报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