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全世界只要有高尔夫文化传承的国家,小孩子学球绝大多数都是受父辈的影响才能克绍箕裘,而能靠高尔夫打出名气甚至转职业赢奖金养家糊口乃至为国争光的,尤其需要父辈持续输出影响和支持。
中国应该算得上是主流高尔夫国家,国家体量在这儿呢,而且大陆女子球员不到二十年出过俩世界第一,男子球员的欧巡日巡亚巡冠军总数也达到两位数了。(中国台湾球员在竞技体育中另当别论,毕竟曾雅妮摸到过天花板,男子球员赢过美巡赛的也不止小潘一个。)不过中国大陆是主流高尔夫世界中起步最晚的一个,“高一代”的起点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是千禧年之后。张连伟和梁文冲的成功之路如今这个时代已无复制可能,“你”家的小孩能不能吃上高尔夫的饭主要还得看“你”。
首先“你”得有钱。没错高尔夫是运动,是奥运项目,但在中国高尔夫也是高消费,孩子在中国学高尔夫,综合开销平均一年没有五十万下不来,上限就没边儿了。所以经济条件不够别砸锅卖铁供孩子学球。如果家里的财富比较自由,那事情就简单了,就算未来孩子的高尔夫之路没取得什么骄人成绩,这段高尔夫履历也是成长过程中的重大加分项,和学球打球花费掉的成本相比是划算的。但如果砸锅卖铁孤注一掷,那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与财务负担将如横云断岭成为孩子学球和比赛中的巨大阴影和障碍。在特别善于内卷,赌性坚强,看重投入产出比的中国和韩国,砸锅卖铁供孩子学球的家庭并不少见。我二十几年看下来,越是预算紧迫的家庭,把高尔夫作为投资的得不偿失率会越高。例子不举了,很多。
其次“你”得有闲。我家门口有一座叫金色河畔的18洞球场,因为价格极其亲民,每天超过半数的客人都是家长带着孩子练球,他们中有不少是准备让孩子将来吃高尔夫饭的,最起码得拿到美国好大学的奖学金。“你”要想孩子将来靠高尔夫吃饭,学球这几年“你”得一直陪着。就算一个小孩有老虎·伍兹一样的天赋,也少不了厄尔·伍兹长达十几年的悉心陪伴。因为“你”必须清楚,高尔夫是一项反青少年“追跑打闹”天性的,孤独的,特别容易受挫的运动。没有家长的长情陪伴和耐心鼓励,孩子很容易腻烦甚至产生厌恶感,直至放弃。不光是孩子,绝大多数成年人也受不了这个灭嗨成性令人沮丧的变态运动(这句话是大易哥埃尔斯的私人心理顾问说的)。
另外“你”还得很懂高尔夫,起码得是单差点,你看世界排名前一百的职业球员,至少有九十个的老爹是单差点,甚至干脆就是职业球员或职业教练。“你”得知道“你”孩子什么阶段该找什么样的教练,该用什么样的球杆,该参加什么类型的训练和什么规格的比赛。甚至两年之内,“你”应该能看出“你”孩子是不是这块料“。你”要是很懂高尔夫,你应该在很短时间就能看到你孩子在高尔夫上的天花板,是多了一个特长?还是能帮他考上美国大学?能不能拿到全额奖学金?还是不上大学直接转职业?还是将来能成为世界前一百的球星?这个眼力,没有十五年以上的沉浸式高尔夫体验,是很难练出来的。但这个眼力很重要,孙子兵法有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比在怪物房里内卷更悲催的,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内耗。
赢过三次大师赛和三次英国公开赛的尼克佛度有一次在采访时和我说,他认为小孩子14岁是开始学球的最佳年龄,如果一个孩子手很大,后背很强壮,那他很容易就会打到标准杆,但再往后的成就能有多高就要看性格和球商了。佛度说勤奋不用特别强调,因为要吃这碗饭没人不会起早贪黑勤学苦练,注意方法科学别受伤就行。(这点他说得对,我刚从业高尔夫媒体那会儿,见过不少国内的年轻职业球员,因为训练方法不当导致受伤而不得不中断职业生涯。)
最后尼克·佛度小声说,还有一个秘密我只告诉你:如果你儿子14岁学球,16岁能开球轻松过三百码,经常轻松打出六字头,18岁就可以让他转职业了。好像年轻一代的“小职业”陈顾新和仝扬就属于这种类型球员。不过今年19岁的丁文一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他答应了教练要读大学。这两条路都有成功案例,关键孩子和家长要心安和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