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自然岩壁有多上瘾?我们找几位圈里人聊了聊

体坛产经11-24 07:29 体坛+原创

产经fengmian.jpg

崇山峻岭间,一条潺潺的河流与石头碰撞,激荡出白色的水花。两侧的高山间仿佛被斧子劈开,形成一道深深的峡谷。岩壁之上,隐约可见红色和黄色的标志旗,一些选手正在沿着岩壁向上攀爬。

这里是2023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云南大理漾濞站的比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攀岩好手齐聚大理漾濞石门关景区,在距离地面约170米高的玻璃栈道终点处起攀,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又刺激的视觉盛宴。

在玻璃栈道另一端不远处的选手隔离区,我们见到了很多本次比赛的参赛选手。他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有些在做简单的赛前热身,有些则裹上厚衣服躺在地上铺设的垫子上休息。比赛之余,他们也和我们讲起了自己和攀岩的故事。


自然岩壁,更大乐趣

来自湖北武汉的高毅贤算是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的老面孔之一了,今年的前几站赛事他全都有参加。本站比赛,他参加了男子专业组比赛并在预赛中发挥出色,排名第三晋级决赛。决赛中,由于赛道难度更难,他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失误从岩壁上滑落,最终只获得第七名,但这个成绩已经让他自己十分满意了。

由于这是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首次来到大理漾濞,这也意味着石门关这几条比赛线路是完全全新的。谈起这几条线路时,高毅贤表示男子预赛的这条线路有一定难度,角度比较小,后半段的攀爬也会相对比较吃力。

来自云南昆明的选手董浩军同样是这个系列赛事的老面孔了,他表示,预赛的线路其实比他预想的要简单一些。在结束自己的预赛并落地后,他还提醒后面登场的选手可以爬得更快一点。但决赛的线路难度的确较大,加之开赛时间比预赛更早,准备区的气温更低,这也对选手们的发挥造成了影响,不少选手都出现了失误。董浩军笑称,对于自己决赛的发挥满意,但他将自己最终拿到男子专业组第三名的成绩称为“捡漏”。

和岩馆中人工设置好的岩壁相比,自然岩壁的比赛,对于选手来说就像是“闭卷考试”。选手们事先并不了解线路信息,却要在规定时间内尽量用更短的时间去攀爬更高的高度,这对于选手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高毅贤说,不管是自然岩壁还是人工岩壁他都会尝试,人工岩壁的线路相对固定,选手们看到岩点的设置就能够很快判断出该采取的路线。但自然岩壁不同,它的不确定性极大,线路选择更加丰富,选手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更大。

董浩军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自然岩壁的攀岩需要更好的耐力和更丰富的经验,在自然岩壁攀爬很多时候甚至要考验选手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野外的话,观察线路比较有局限性。岩壁高度比较高,有些点也很隐蔽,你用望远镜从下往上看是根本看不见的,只能看到角度大概怎样,点的大小大概怎样,全部观察清楚几乎不可能,需要爬上去到面前了才能(观察清楚)。”董浩军表示。

更大的挑战,也带来更多的乐趣。正是自然岩壁的开放性,让自然岩壁攀爬成为了一些选手的挚爱。作为女子专业组预赛中仅有的两位在规定时间内顺利登顶的选手之一,来自云南昆明的江雪然唯爱攀登自然岩壁。当初在电视转播中看到攀岩比赛让她对攀岩运动产生了兴趣,从人工岩壁开始尝试,最终沉醉于更加开放的自然岩壁。尽管岩龄不过三年,但她的成绩进步很快。“探索性”,既是攀岩带给她的感受,也是她爱上攀岩的原因。


“攀岩是适合i人的运动”

山中的气温低,选手隔离区却十分热闹,还时不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但在远离人群的角落,一个看起来年纪不大的小姑娘一声不响,和自己的小伙伴盖着厚衣服坐在一边休息。

这个小姑娘名叫李彦郯,来自广西马山,今年只有15岁。别看她年纪小,实力却不容小觑。刚刚结束的学青会攀岩女子随机速度比赛中,她还拿下了金牌。李彦郯十分腼腆,但聊起攀岩时,她的脸上挂起了笑容。问她为什么喜欢攀岩,她只是说“好玩”。

攀岩比赛极具观赏性,能够充分展现运动员的力与美,又被称为“峭壁上的芭蕾”。近些年,随着攀岩项目入亚、入奥,更多的年轻人也了解并参与到了攀岩这项运动中来,全国各地的岩馆也逐渐多了起来。李彦郯正是因为经常到岩馆悄悄看别人训练,被教练发现并鼓励她尝试,最终走上了攀岩之路。

和飞盘、匹克球等社交属性极强的“网红”运动相比,攀岩显得“安静”了许多。高毅贤说,他觉得攀岩是一项特别适合社恐人士的运动。他举例说,像羽毛球这种运动,你可能需要同伴,一个人没法打;但攀岩不一样,攀爬过程中是你一个人,更多的是在和岩壁对抗、挑战自我,同时它又很解压。

和其他很多运动相比,攀岩的对抗性没有那么强,选手们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友好。董浩军和江雪然说,尽管是同一块比赛场地,但每个人在攀岩过程中的路线选择都不一致,岩友们经常会就不同路线的攀爬体验进行交流。尽管他们也不怎么通过攀岩社交,但也因为对于攀岩共同的爱好而结交了不少经常一起攀岩的岩友。

当然,对于很多攀岩爱好者来说,攀登人工岩壁尚可,攀登自然岩壁则令人望而生畏。对此,董浩军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从攀岩运动的发展角度来说,反而是先有的自然岩壁的攀岩,然后才发展出了人工岩壁并以此来进行比赛。户外攀登看起来似乎更难,但其实也有着很多简单的路线,不妨从简单的路线开始尝试,或许就会发现户外攀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和攀岩人工岩壁相比,自然岩壁攀岩也让运动员们和爱好者们去往更多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常年在云南各处攀爬,让董浩军对云南的攀岩好去处如数家珍,他说,他觉得攀岩带给了不同的视角,让他看到了很多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高毅贤则说,每次参加完比赛,他都会多留几天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当地的岩馆,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一个习惯。


“攀岩选手也会害怕”

本站比赛,线路起步在170米高的玻璃桥上,向下看,仿若万丈深渊。对于很多人来说,踏上这条玻璃栈道都已经需要极大的勇气,遑论从这里沿着岩壁向上攀爬。而就在女子专业组的比赛中,一位选手在时间耗尽准备下落时便陷入踌躇,迟迟不敢松手下落。在下面工作人员的百般鼓励下,她才最终大叫一声后松手下落。落地时,工作人员还对她说:“怕什么,我们都在保护着你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怕高是阻碍大家参与攀岩运动的障碍之一。相信不少人甚至会有这样的经验,爬到高处容易,到达高处后往下一看却有些腿软了,于是卡在高处动弹不得。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爬高上低的攀岩运动员似乎与怕高扯不上关系。可是,董浩军却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不一样的答案:

“其实我们也不是不害怕,你看到的所有人,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非常害怕,它都是一个过程,人的心理极限是可以提高的。恐惧,大家都会恐惧。”

于是这自然而然引发出一个问题:怕,为什么还要爬?

高毅贤或许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一旦上到那个高度之后,离开了地面就会有一种不确定感,神经高度紧张,却还要非常冷静地做判断,该上哪个手,该上哪个脚。在处于极限的状态下仍要想方设法去突破,这个过程让我很喜欢,就感觉在进步,在不断突破自我。”

正如高毅贤所说,离开地面本身就会让人没有安全感。即使有保护措施,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更需要克服的是自己内心的障碍。董浩军也建议大家,如果大家真的对攀岩感兴趣却又害怕,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循序渐进,先让自己适应从一米高的岩壁降落,然后三米、五米......逐步适应后,心里的恐惧感会降低很多。

有人说,攀岩是与地心引力的对抗,但高毅贤却说,他觉得攀岩更多的是在和自己较量,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今年24岁的他目前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一名研二学生,尽管从大学才接触攀岩,但他已经爱上了这项运动。他说,未来他还会继续攀爬,继续挑战自我。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