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马德兴报道
在11月4日进行的中超最后一轮最为引人注目的两场比赛中,大连人队上演神剧本,主场2比3不敌冠军上海海港,尽管南通支云同样在主场以1比2负天津津门虎,但最终大连人还是难逃降级厄运,南通则侥幸死里逃生。至此,2023赛季中超联赛大幕正式落下。尽管中国男足国家队马上就将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但围绕着刚刚过去的一个赛季,中超的话题恐怕不会少。
①竞争力最差的一个赛季
在海港提前一轮夺取中超联赛冠军之后,记者曾提出一个“含金量”的问题,并称海港队五年内第二冠冠军的含金量不高。如今整个赛季全部结束后,如果将2023赛季放入到整个中超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看,可以佐证记者的这一观点。
首先,作为中超联赛冠军的海港30轮比赛总共获得63分,这是自2012年广州队以58分第二次获得中超冠军以来的历史最低分,仅仅只是和2010年山东泰山在“金元时代”开始前所获得的冠军积分相同。但在2010年,泰山全年只输了3场比赛,而海港则在过去一个赛季输掉了5场比赛。
当然,受疫情影响,像2020赛季因为采取淘汰赛制决出名次,2021赛季因为仅仅只进行了22轮,并不是所有参赛队都有过交锋,尚有些不科学,所以需要将这两个赛季排除在外。不过,泰山队在2021赛季的22轮比赛中也拿到了51分,场均得分2.32分,超过海港队本赛季的场均2.10分。而武汉三镇在2022赛季有18支球队参赛的情况下,34轮拿到了78分、场均2.29分,也强于海港s的场均得分。
另一方面,海港全年仅取胜19场,远不如其在2018年第一次问鼎中超时所取胜的21场,与2016赛季广州队夺冠时的19场持平。这也是自2012年的冠军广州队全年取胜17场以来,单赛季取胜场次最少的一次。当然,2012赛季中,广州队因为赛季中途换帅,由里皮取代李章洙,里皮上任后各方面都需要重新调整,因而出现了一些波折。而随后的一个赛季,广州队就以创纪录的取胜24场、积77分(16队规模)的成绩蝉联冠军。再往前,2010年的冠军泰山全年取胜场次仅18场。所以,海港队今年取胜场次是过去11个赛季中超冠军队取胜最少的一次。
2010年以后中超冠军积分情况
年份 冠军 积分
2023年 上海海港 63分(30轮)
2022年 武汉三镇 78分(34轮)
2021年 山东泰山 51分(22轮)
2020年 江苏苏宁 淘汰赛制
2019年 广州队 72分(30轮)
2018年 上海海港 68分(30轮)
2017年 广州队 64分(30轮)
2016年 广州队 64分(30轮)
2015年 广州队 67分(30轮)
2014年 广州队 70分(30轮)
2013年 广州队 77分(30轮)
2012年 广州队 58分(30轮)
2011年 广州队 68分(30轮)
2010年 山东泰山 63分(30轮)
其次,从保级角度来看,抛开2020至2022三个赛季受疫情影响,整个联赛的赛制、包括主客场与集中赛会制的竞赛方式等不同,使得联赛的降级与保级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正常情况下,最终保级的南通支云所获得的22分,放在以往赛季是根本不可能保级,即便是获得28个积分、最终名列第13名的青岛海牛也很难保级。海牛所获得的28分仅仅超过2019赛季名列第14位的天津天海的25分,而天津天海因为准入问题,随后被取消了注册资格。28分的积分也仅仅只是强于2011赛季以第15名身份降级的成都谢菲联,后者获得了27个积分。
以往正常情况下的中超联赛,想要保级至少需要积30分,“30分”也被认为是保级的最起码分数(16队规模下),而像2016年,石家庄永昌拿到了30分还依然降级;同样,2010赛季,青岛海牛的前身青岛中能拿到了30分,与身后的重庆力帆、长沙金德同积30分,只是因为相互之间的胜负关系占优而勉强保级。
不止于此,像深圳队整个赛季才拿到12分,甚至比2019赛季垫底的北京人和所获得的14分还低,创下了中超20年来单个赛季16队规模下一支球队所获积分最少的不光彩纪录。
2010年以后中超保级与降级积分情况
赛季 第14名保级/积分 降级队/积分
2023年 南通支云22分 大连人20分 深圳队12分
2022年 深圳队30分 广州城23分 武汉长江19分
广州队 17分 河北队-3分
2021年 淘汰赛制
2020年 淘汰赛制
2019年 天津天海25分 深圳队 21分 北京人和14分
2018年 天津泰达32分 长春亚泰32分 贵州恒丰24分
2017年 河南建业30分 延边富德22分 辽宁宏运18分
2016年 山东泰山34分 杭州绿城32分 石家庄永昌30分
2015年 广州富力31分 贵州茅台29分 上海申鑫17分
2014年 河南建业30分 大连阿尔滨29分 哈尔滨毅腾21分
2013年 长春亚泰32分 青岛中能31分 武汉卓尔16分
2012年 大连实德34分 上海申鑫30分 河南建业26分
2011年 南昌恒源29分 成都谢菲联27分 深圳队23分
2010年 青岛中能30分 重庆力帆30分 长沙金德30分
于是,我们在过去一个赛季中一直在说“中超竞争力太差”“水平太低”等,恐怕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积分榜榜首与榜尾的数据纵向对比,已充分佐证了这一点。这种情况恐怕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金元时代”的结束。“金元时代”的确是引进了一大批世界级外援以及不错的外教,但更为核心的恐怕还是中国本土球员过去10多年来呈现下降之势。2015年巴西名帅斯科拉里率广州队最后一次获得亚冠联赛冠军后曾多次强调:广州队能够重获冠军,关键不是拥有像保利尼奥这样的外援,而是因为拥有高质量的一批中国本土球员。如今,中国本土球员再也找不出高质量的球员,所以,整个中超联赛的竞争力下降也就成为了必然。而在“金元足球”开始之前,中超联赛的竞争力恐怕也不亚于如今的中超,因为中国本土球员的质量相对更好,否则何以有“王小二过年”一说?所以,中超联赛想要提升竞争力,恐怕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再砸钱去引进大牌外援,而应该是先提升中国本土球员的质量与水准。但“商业足球”所追求的都是短期效应,老板花钱后需要的是成绩的快速提升,而非培养人。这才是当下中国足球市场化后最突出的矛盾。
②无超级强队,分化更明显
以近两三年的现实情况来看,“后金元时代”与“金元时代”的中超联赛最大的差异恐怕就是没有了“超级强队”。所谓的“超级强队”就是中超联赛前四名球队的联赛积分和四强之外之间的积分存在着明显差距。以疫情前的最后一个赛季2019赛季为例,夺冠的广州队积72分、北京国安以70分紧随其后,第三名上海海港则是积66分,这三家相互之间咬得很紧,但第四名江苏队就只积53分,较第三名都落后13分。再往前的2018赛季,获得第三名的山东泰山和冠军广州队之间就差了10分,而第五名江苏队与广州队之间差了整整20分。
在过去的2023赛季中,海港最多时领先山东泰山达17分,但最终仅仅只是以5分的优势夺冠。如果不是因为赛季之初发生的一系列变故,没有人知道最终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实际上,在赛季之前,2022赛季的冠军武汉三镇、亚军山东泰山以及第三名上海海港就被认为是2023赛季的三大热门,很重要一点就是泰山和海港是后金元时代仅存的两家还拥有世界级球星的球队,即比利时人费莱尼和巴西人奥斯卡;武汉三镇则几乎是广州恒大的“翻版”,而且也是后金元时代外援阵容最强的,但因为赛季初的各自变故,更何况三镇还是一个二年级生,让海港一家独大,但也属于物是人非,远无法和过去相比。
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因为没有了超级强队,中超联赛中的第一集团大踏步“缩水”,导致整个中国联赛的竞争力急剧下滑。在过去一个赛季中,值得注意的是:积分榜上前八名和后八名之间存在着一条明显的“鸿沟”,即第8名天津津门虎最终积分为48分,而第9名长春亚泰则只有39分,相互之间差了整整9分。而前八名之间的积分差距并不大,一场比赛的胜负就将影响到联赛的排名;后八名之间同样如此。
所以,先前的中超联赛一般分为三大集团,即“争冠军团”、“亚冠集团”、“保级集团”,但如今全面恢复正常状态下的中超联赛在没有了“超级强队”之后,直接就演化成为了“第一集团”和“保级军团”。在第一集团中,就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不管是海港抑或是泰山,未来对阵积分榜上排名第三至第八名的队伍时,未必还会有以往那么大的优势,相互之间的争夺会更为激烈。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超联赛要全面提升竞争力,恐怕首先还是需要提升“龙头”的水准,因为“龙头”队伍有代表中超出战亚洲精英联赛、亚冠联赛的任务,需要与韩日澳球会比拼,只有这些“龙头队伍”具备了与韩日澳球会对抗的水准,才有可能带动中超联赛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往中超联赛在“亚足联下属会员协会技术积分排名”中之所以能够排名亚洲第一,恰恰就是因为“龙头队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以来自“龙头球队”为主的球员所组成的国家队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如今,中超联赛的第一集团中,像浙江队、成都蓉城、武汉三镇等都是“二年级生”,包括天津津门虎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只能算是“二年级生”,他们要成为真正的强队,依然需要足够的时间,毕竟所谓的“底蕴”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出来,而不是靠“钱”快速堆积起来的。
相比之下,“保级军团”中的球会则需要相对的稳定。在过去一个赛季中,这些球队时不时受到场外因素的困扰,导致球队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中。而围绕着俱乐部欠薪、解散等负面消息最多的,也基本都来自这些保级队伍。恰恰是这些球会的不稳定,导致了整个中超联赛的根基不扎实。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超联赛如何提升竞争力和水准?如何让中超联赛更深入人心、重新赢回民心?不同球会所面临的形势、情况各不相同。但不管如何,只有稳定才有可能发展,如果中超联赛始终不能稳定下来,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过去一个赛季,中超联赛就是在“不稳定”中度过的。所以,尽快让中超联赛包括中甲、中乙联赛都能够稳定下来,这恐怕才是足球管理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和工作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