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特约撰稿/篮圈即是原点
日本足球之父川渊三郎临危受命拯救日本篮球联赛的故事近几年已经有不少国内媒体报道过。2015年之前,日本男篮有两个互不隶属,互不交流,职业俱乐部和企业球队混杂的一级联赛,由于这违反了国际篮联“一个国家一个顶级职业联赛”的原则,日本男女篮各级国家队被FIBA禁赛,要求日本篮协限期整改。打造了日本足球J联赛的川渊三郎高龄挂帅整合了两个联赛,2015年推出了B联赛,并勾画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宏伟发展蓝图。随着日本队在本届男篮世界杯上首次凭借自身比赛成绩获得奥运会的出赛资格,这个讲述日本联赛如何走出混乱的故事也再一次被人们提起。
什么是职业联赛?
日本B联赛的创始者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很简单的答案——能赚钱的才是职业联赛。因此,B联赛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自负盈亏的准入标准,凡是B联赛的职业俱乐部必须能够盈利,不能出现连续三年赤字。
这样的制度要求下,自然催生了两种倾向,一是俱乐部的支出,球员薪资符合B联赛实际的影响力水平,形成了球员表现好,球队战绩提升,球队影响力增大,球队营收增加,球员收入提高的闭环逻辑;二是球队在财政压力下,自发地通过商业手段提升自己的营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扩大球队的地区影响力,进而增加整个B联赛的品牌价值。
不同于CBA联赛的赞助合同通过CBA公司打包销售,各个俱乐部只有冠名权可以变现,B联赛只有包括转播权,总决赛冠名权等少数权益由联赛打包出售,绝大部分赞助商合同都由球队自己商谈。一支B1球队赞助商,可以大到丰田、索尼、松下这样的国际知名巨型企业,再到日本各地的地方银行、保险公司、地方制造业中坚,也可以小到连锁超市、私人牙科诊所。以千叶喷气机为例,他们2022年的球队赞助商多达191家,以此带来13.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000万元)的赞助收入。
赞助收入往往超过了B联赛球队营收的一半,剩下的部分则由门票、联盟分红、周边贩卖,和球队下属的篮球训练营盈利组成。B联赛极其重视入场观众人数,这几乎是B联赛运营的核心指标。联赛要求每个球队都精确地统计入场人数,每个赛季都会专门给入场人数最多的球队颁奖。联盟分红也和入场人数挂钩,观众多的球队就能得到更多的联赛分红。在这样的政策驱动下,2022-23赛季,B联赛整赛季入场观众人数超过了300万人次,两支顶级球队场均入场观众数超过6000人,24支B1球队中有18支的场均入场观众数超过了3000人。据一些不完全统计,CBA球队在疫情发生前,只有广东辽宁北京等四五支球队的场均入场人数能超过3000人。
B联赛球队的总营收从2016-17赛季的150亿日元已经上涨到2021-22赛季的299亿日元,而2021-22赛季的大部分时间里,受疫情影响,比赛场馆只开放一半的座位。据B联赛官方上年度发布的报告估算,完全开放后,2022-23赛季的预计营收目标为400亿日元,如果能实现,B联赛的整体营收就会超过CBA。
联赛为什么服务?
从B联赛把入场人数视作是最核心运营指标就不难看出,B联赛的服务对象显然是这些球迷观众。事实上在B联赛的官网上就有明确表示联赛三大目标:打造通往世界舞台的高水平球队和球员;极致的娱乐性;梦想的球馆。第一条是任何联赛不必多说的目标,而后两条就和竞技水平没什么关系了。
B联赛的创始者们对球迷市场的认知是——单靠一项运动本身的爱好者,是无法撑起这项运动的职业化发展的。只有娱乐起来,让大众把看比赛视作是平常的娱乐活动,是日常的消遣,而非爱好者的专属追求,才能把市场化的职业体育运营起来。
B联赛球队如何吸引观众入场的呢?首先一点,B联赛设立之初就定下了两个重要制度,一是球队必须采用地名+队名的中性名,取消冠名权。这本可能极大地影响赞助收入,但只有一个稳定的队名才可能打造长久的品牌,在本地居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二是球队不能随意搬迁更换主场城市。两大政策的本质都是要求球队扎根本地社区。而前面提到的赞助商政策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大中型企业会提醒员工所赞助球队的当周比赛日,鼓励员工观赛,工会组织团建去现场看球自不必说,小微型企业赞助商在这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联赛目标中的第三条梦想的球馆实际上也是为增加球迷入场数这一点服务。在B联赛的创始人川渊三郎和现任运营人岛田慎二的设想中,职业球队的球馆应当成为当地居民的娱乐活动中心,它应该是一个在周末,能购物能吃饭能游玩,再顺便看个比赛的地方。在B联赛的准入审查中,主场球馆的座位数,硬件设施条件,到最近轨道交通车站的距离都是重要的考量,只有主场馆符合标准的俱乐部才能加入B联赛。随着B联赛运营状况蒸蒸日上,联赛也鼓励球队大力投资兴建新场馆。
良好的硬件设施只是球馆建设的一部分,要抓住本地球迷的心,还需要各种运营策略。球员参加的线下社区活动必不可少。球队在比赛日往往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球迷活动来吸引球迷。
如何提升竞技水平?
日本篮球在世界范围内竞技水平并不高,光靠商业包装和运营策略,而没有高水平的竞技表现也很难留住球迷。球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又不可能一蹴而就。B联赛对此的做法也很简单——相对开放的外援政策。B联赛允许一支球队同时签约注册3名外籍球员,同时再允许一个归化/亚洲籍外援,也就是说,一支B联赛球队可以最多拥有4名非本土球员。比赛中则是允许同时上场两名外援+1名归化/亚洲籍外援。
2022-23赛季,B1球队除了每个队3名外援之外,还有12名归化球员和10名亚洲外援(主要是菲律宾球员),也就是说,在B联赛不到300名注册球员中,有将近100名非本土球员,算上小部分留美归国的日本球员,B联赛超过三分之一的球员实际并非本土出身。这些外援大多来自NCAA一级球队,竞技水平虽然可能不如CBA那些超级外援,但也明显超出日本国家队球员水平,对B联赛的竞技水平提升大有益处。本届世界杯表现出色的归化球员霍金斯就是一名NCAA出身,效力于B联赛涩谷太阳摇滚的球员。
这里提一句日本的归化政策,与很多国家篮协牵头归化球员参与FIBA赛事不同,由于B联赛特设的归化名额,日本的归化球员主要由俱乐部主导。日本法律对归化的规定要求不高,只要居住满五年,具备独立经济能力,按时缴税和缴纳各类社保医保,没有违法记录就可以申请加入日本国籍。所以俱乐部对在日本长期效力的外援只要开出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将其归化,不再占用外援名额,也不需要日本政府开出特别的绿色通道。这种制度并不为国家队服务,但客观上却让国家队在归化球员的选择上非常丰富。
B联赛虽然是一切向钱看的职业联赛,但也并非在培养后备力量上完全无所作为。各支B联赛球队都有下设的U18、U15青少年球队,并组织正规的比赛,也开办面向本地孩子的篮球训练营。由于这不涉及B联赛的正赛,此处先按下不表,但有一个设计值得一提。我们知道日本的青训走的是校园体育路线,校园体育虽然能极大地扩充选材面,增加体育人口,但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在球员18-23岁的黄金涨球期,不能在训练条件最好的职业队训练,只能在相对训练资源不足的大学打球,等到23岁毕业进入职业队,技术可能已经定型了。美国的做法是大量第一流的好苗子在19岁读完大一就进入NBA,而日本还很少有这种现象。B联赛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特别指定球员的名额,每支球队可以招募一名在大学的明星球员,提前进入职业球队,以无薪实习的性质参与B联赛的训练和比赛,虽然出场数会受到限制,但也可以直接体验职业联赛的比赛强度和训练。本届世界杯大放异彩的172后卫河村勇辉在此之前就已经以这个身份在B联赛征战两年,上赛季正式加入B联赛后直接以“新秀”身份勇夺MVP,可以说是这个制度的最成功案例。
这样就足够了吗?
B联赛创立短短8年,联赛总营收已经翻了一倍还多,观赛人数大幅度增加,国家队也打出了成绩,岛田慎二构想了几年后,在今年7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开了联赛未来改革的新方案。B联赛将在2026年重新整合为一个新的三级联赛,分别为最高级别的B联赛Premium,次级的B联赛ONE和最低级别的B联赛Next。表面上这只是现在有的B1B2B3三个级别联赛的名称变更,但其中实际大有文章。
首先,新的B联赛一级联赛将不再以战绩为标准进行升降级,而是完全的商业化导向,并以此吸引投资。最高级Premium联赛的准入制度只有三条:场均入场人数超过4000人,年营收超过12亿日元,符合条件的高标准主场球馆。这一改革思路可以说是将现行的B联赛经营理念走到极致。
其次,未来的Premium联赛将会把外援名额扩充到4名,目前正在讨论是否完全取消场上外援数量限制。最高级别联赛的各支球队营收能力相对接近之后,也会出台全联赛收支共进退的工资帽制度来平衡各队的实力,并导入选秀制度。
大量外援提升了联赛竞技水平,但可能挤压了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这样的想法在日本也并不罕见。B联赛的想法是在一级联赛里保持大量外援,非本土高水平球员和本土顶级球员的比例大约为5:7,这样依然能保持超过100名本土球员在顶级联赛和高水平对手竞争,足以满足国家队选材的需要。相对较弱的本土球员则在下一级联赛比赛,两个联赛虽然没有升降级关系,但球员的流动是开放的,在次级联赛的高水平球员同样可以转会到最高级联赛参与更高水平的竞争,高级别联赛打不上球的潜力球员可以被租借到低级联赛比赛,避免潜力球员无球可打。
在这个三级体制下,最高级的Premium致力于创造高竞技水平的竞争,保证最好的球员在足够强度的比赛中得到锻炼,并尝试开拓海外影响力;次一级的ONE力主扩大球员培养池,发掘潜力新星,保证本土球员的比赛时间;最低一级的Next则是扩大B联赛在日本全国的地域影响力,让每个地区的球迷都有可以支持的主场球队。在目前的规划构想中,未来One和Next会逐渐融合。
B联赛的构想很宏大,正如渡边雄太们的NBA梦一样,在它们真正实现之前,你还不能说他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正确的,但任何远大理想的实现,最重要的都是迈出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