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追求运动的时代,跑步无疑是最简单、最没门槛的一项运动。从十年前的井喷,到如今泡沫散去回归理性后的再次热潮,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当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而开启全新的健身模式时,跑步又成为了很多人最容易参与的运动。
有关跑步的赛事仍然五花八门,有关跑步的装备一直在推陈出新,有关跑步的话题层出不穷,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议论和聚焦。有关跑步的人群也大浪淘沙般淘了一遍又一遍。
2014年当姚明出现在一场为跑步比赛做的推广活动时,他曾说过,跑步肯定是世界的第一运动,任何运动都是以跑步为基础的。他认为,在未来的中国,跑步是有机会可以和三大球的地位并驾齐驱。近十年过去,身为篮协主席的他已浑身乏术,没再坚持跑步了。可受那时跑步热潮影响,坚持下来的跑者大有人在,他们形成了中国跑圈最坚实的一股力量。
从小白到跑圈KOL:每年花费1万+
跑步虽然看似门槛低,可当你从初阶跑者跃级为中段,甚至资深跑者时,有关跑步的门道也会越来越多,有关跑步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大。投入时间,投入热情,投入装备,投入金钱,甚至有些人投入学费,投入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付出。
伍玲跑步前,是在繁重的教学和家庭之间奔波。2015年,她下决心开始跑步。刚开始跑步,她几乎不懂配速,不懂心率,不懂一切专业术语,就是一圈一圈地绕着武汉家附近的操场。
天赋加勤奋,让伍玲很快在赛道上找到了一个讲台之外全新的自己。她在汉口第一次参加一场10公里赛,就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从此,跑道上的她开始不断加速。跑步也从试试升级为了燃起她生活色彩的梦想。
跑步的第八个年头,伍玲对跑步的投入更坚定了。现在的她PB是去年在杭州马拉松创造的全马241。对一位业余跑者来说,这几乎已是天花板的成绩,但她却一心想打开240,这个运动健将的门槛。
为了打开240,伍玲从年初到夏天,两次利用寒暑假参加曾经的“中国山地之王”魏彪组织的 IchallengLab高原集训。这个年初成立的职业俱乐部集训报名费是160元一天。其中包含训练保障、饮食、住宿、康复等。作为俱乐部少有的女性跑者,伍玲在这里能和顶级业余跑者、上马、广马冠军的贾俄仁加交流,也能在跟不上队时,听到队友的一声声“加油,顶住”。即使为此要交一笔看似不菲的集训费,她毫不心疼。
盘点自己为跑步花出去的钱,伍玲说,虽然没做过精细的统计,但每年1万+保底。她说,相比于装备,可能更大头还是“参赛”,“报名费路费,住宿费等这些是开销较大的部分。有时参加比赛比较多,这块就会花的也多。”
但好在,成绩够优秀的伍玲已经开始“回血”。2021年在参加一项半程马拉松比赛,她拿到了1.5万的赛事奖金。“不仅有这一笔奖金,组委会还奖励了男女冠军共分一头牛。这个比赛让我记忆犹新。”大大小小的比赛下来,伍玲赚到的奖金虽然还不足以让她“参赛自由”,但至少让她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有了更足的动力。
对装备而言,伍玲已经过了追求时尚,追求名牌的那个阶段。对她而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对的选择。刚开始跑的那几年,跑量每个月也就100-200公里。所以一年三双鞋足够。但从制定详尽训练计划后,伍玲的月跑量达到400-500公里,也就是两个月需要换一双鞋。一年要7-8双鞋。再加上碳板跑鞋易耗,价格在四位数往上,所以对她来说,每年跑鞋的投入是最大一笔消费。
由于成绩不错,伍玲在前几年还获得过一家新兴国内跑步装备投来的橄榄枝,成为品牌挚友,为她解决了装备投入的花销。她说,有赞助后,她就把原本装备上的费用用在购买营养品、采取放松手段等方面。她也深知,通过成绩获得更多品牌的垂青,自然是好事,也会给自己更正向能量的促进,向更好方向发展。但她也不会像很多跑步博主去刻意打造自己KOL的形象。在她心里,跑步就是自己热爱和执着追求的梦想。“我想去为自己而活,圆自己的梦。”
疫情三年,有意无意中实施“消费降级”
疫情三年,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观。而对伍玲来说,她觉得消费降级至少在她这里是不存在的。因为她消费观一直以来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最贵的”。
而对另一位生活在帝都的中年跑者吴一羽来说,消费降级,尤其是跑步方面的消费降级在他身上有了明显的痕迹。
跑步十年,吴一羽告别了200斤的沉重形象,尝到了可以放开吃喝的自由。单身时,他在跑步上的投入就是买自己心仪的各种装备,“一个人赚钱,一个人花,一个月因为买跑步装备,动辄一个月花三四千的时候也很多。”对于装备,吴一羽从国外大牌到国内新品,他几乎试了个遍。甚至一些国外很小众的跑步品牌,他都愿意买来一试。
算不上严肃跑者,跑步对吴一羽来说想追求成绩略为残酷,即使跑了十年,他的全马PB也没进过330,而总在400甚至430晃荡。但跑步似乎成为了他探索生活的媒介。打着跑步的理由,他去了希腊雅典跑马,也报名名古屋、东京。回忆过往,吴一羽表示,以前自己每年借跑步的理由去玩的花费都要在3-5万。
在2019年,吴一羽还报名了柏林马拉松,幸运地中了签。可惜疫情打乱了所有的生活,柏林终究是没去成,三年出去跑步的坚持也就此搁浅。那之后,人到中年的他也迈入了婚姻,家庭升级为三口之家。
单身时,吴一羽几乎是月光,不存不攒。但疫情这三年,单位发生些变动,家庭开支又明显猛增,让他给自己跑步方面的投入不断被压缩。“就算月入2万,可每个月光家用花销1万都根本不够。去个游乐场,外面吃个饭,一天500-600就没了。搞得自己都不太舍得买跑步装备了,现在买跑步装备都得攒攒再买了。”
虽然跑步成绩一直属于“跑渣”,但丝毫不影响吴一羽对运动的尝试。他还从跑步迈到了“铁三”、越野等圈子,“我没什么成绩的追求,跑步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别太胖。我也不只跑步,没玩过的项目,都想尝试尝试。”
没想到,入了“铁三”才发现坑更大。骑行服得买,头盔要买,锁鞋要买,胶衣要买,泳镜要买,自行车也得买。他的骑行自行车,虽然都只买了最标配的版本,可花费也在1万元以上。铁三比跑步更大的投入来自于报名费。吴一羽说,报一项马拉松也就200元左右,但铁三报名费几乎都是近千元。而且去参加比赛的小众地方酒店住宿都甚至翻倍到接近2000元一晚。
这些消费不断升级,让吴一羽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少,他表示,“虽然不得不接受消费降级,但今年也是刚开放,所以只报名了一场铁三,下半年的比赛再等等看吧。参加的比赛少了,但还是希望自己能恢复单身时的习惯,哪怕一年出去一趟,跑个马,旅个行,跟着家人跑跑看看,这种模式我还是想坚持一下的。”
更理性的消费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体育旅游符合消费升级对旅游产业业态的内在要求。马拉松在百度指数稳步提升,显示出马拉松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持续加深。而马拉松+旅游的百度搜索指数相较马拉松更是多出了3倍多,说明人们在对马拉松赛事进行选择时会考虑旅游的因素。
一家主打体育+旅游业务的公司负责人曾有过这样的调查结论——参与马拉松线路的游客从推出马拉松旅游这项服务后,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当然这是疫情之前的状况。如今,虽然已全面开放,但昂贵的机票,签证的难办,还是让包括吴一羽在内的跑者处在观望状态。
尼尔森发布的《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跑者年平均支出超过11000元。其实只要跑步和旅行挂钩,可能每年过万的消费都盖不住。从曾经的消费升级到如今的不少人被迫的消费降级,有钱有闲的中产阶层终不占主流,跑者对马拉松的热情经历时间的淬炼在不断改变,消费方式也会从过去的任性走向理性。
《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如今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促消费作用,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在想尽办法不断发力,让体育消费成为撬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眼下到秋天,比赛又将卷土重来,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又将按奈不住。该跑还得跑,该花就去花。虽然当下很多人的消费观在逐渐改变,但对自己健康的投资,不该被忽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