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上海姑娘殷若宁创造了历史,她在6月26日的高尔夫大满贯赛事女子PGA锦标赛决胜轮以一杆优势赢得个人首座大满贯冠军,成为继2012年的冯珊珊之后,第二位在女子高尔夫大满贯上折桂的中国大陆球员。
跟随殷若宁夺冠一起跳上热搜的,是她同时收到的赛事冠军奖金150万美元。单看这笔折合人民币超过1000万元的奖金数额确实不小,但对于职业体育来说,150万美元的冠军奖金并不能称为“高额”。就拿网球来说,同样是大满贯比赛,即将于2023年7月1日开打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今年的赛事总奖金将达到创纪录的4470万英镑,单打冠军将从温布尔登带走235万英镑奖金,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约为2160万元,是殷若宁此次夺冠奖金的一倍多。
这似乎跟高尔夫这项运动给我们的传统印象不符。一直以来,像老虎伍兹、杰克·尼克劳斯这样全球知名高尔夫球员都给人以“吸金机器”的印象,职业高尔夫球员也长期霸榜“福布斯”。但其实,职业高尔夫球员的收入模式一直是以低奖金高商业价值的形式出现的,对于顶尖球员来说,比赛奖金有限,商业价值却是无限的,这也是职业高尔夫作为一项成功的职业体育的典型特征。
而在职业高尔夫发展较晚的中国,前有冯珊珊,后有殷若宁、林希妤,以及男子球员李昊桐,他们都或多或少在职业高尔夫巡回赛中打出了一定身价。然而目前,职业高尔夫在国内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发展,初具规模,但依然属于小众运动,其职业化程度距离欧美主流还相去甚远,甚至离邻国日韩也有不小的差距。
可以预见的是,殷若宁时隔11年为中国大陆夺得第二座大满贯冠军,这一定会激励和带动一批更年轻的小球员,坚定他们走向职业的信心。加上自2016年以来高尔夫已经成为正式的奥运项目,我们能就此再一次对中国职业高尔夫运动的发展感到乐观了吗?其中,恐怕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监管严格
球场缩减抬高训练成本
在6月27日公布的新一期高尔夫女子球员世界排名中,2002年出生的殷若宁跃升至第五位,1996年出生的林希妤也从第14位前进至第七位,这是职业高尔夫历史上首次有两位中国大陆女子球员跻身世界前十。
和当年“只有一个人在LPGA”战斗的冯珊珊相比,如今的中国女子高尔夫金花们已然在国际职业赛场上群芳争艳。共有6位来自内地的女球员参加了今年的PGA锦标赛,除了夺冠的殷若宁,还有以两杆之差屈居季军的林希妤,以及并列第47位的刘钰,和没有晋级决胜轮的阎菁、刘钰及殷小雯。
在这次比赛之前,殷若宁还于4月份拿过一站女子巡回赛的冠军。而27岁的林希妤本赛季已经两次夺得巡回赛季军,三进前十,表现十分稳定。阎菁、刘钰等几位95/96年出生的球员最近几年都在美巡赛等顶级职业赛事里获得过不错的战绩。可以说,中国高尔夫球员,尤其是女子,已经渐渐地在主流职业赛事里成了不容忽视力量,国内的高尔夫人才储备不仅年轻化,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矩阵”,这当然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腾飞,国内青少年赛事的兴起,以及一些知名品牌赞助商的鼎力支持。
近年来,在汇丰、别克等赞助商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各个级别的青少年锦标赛举办得如火如荼,为下一代中国高尔夫球员提供了成长和上升通道。截止到2022年,国内注册的青少年球员已超过10万人,配套的青少年赛事也超过800场。殷若宁、林希妤这些优秀球员正是通过这些国内的青少年锦标赛兑现天赋,进而转入了职业,在LPGA巡回赛上大放异彩。
优秀的赛事搭建和偶像球手的成长路径让人看到了清晰的上升通道,越来越多的孩子从五六岁起就开始练习打高尔夫。其中,有像殷若宁这样,因为父亲热爱打高尔夫而走上这条路的,也有父母为了将来的升学等规划而替孩子精心挑选了这条“赛道”。投入当然是高昂的,但回报似乎也是很明确的。
然而隐忧也不是没有。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家自然资源部等11个部门开展了全国高尔夫球场的清理整治工作,高尔夫球场数量持续缩减,截至2022年,约有将近35%的球场被关停。尽管能留下的都是证照齐全的合规球场,但场地数量的减少就意味着供需关系变得更为紧张,也是“变相”提高了这项运动的进入门槛。毕竟对于志在成为职业高尔夫球手的年轻人来说,只有下到真正的18洞球场才能找到比赛的感觉,室内模拟器或者打击垫打位练习场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为相关成本高昂,所以在国内,“奢侈”“贵族”这样的标签依然紧紧地跟高尔夫贴在一起,让普通人对这项运动望而却步的同时,也提高了那些还处于成长期的年轻球员的进步门槛。动辄一年10万+的训练成本对于普通中国家庭来说也许咬咬牙还能承受,但要跨越从业余到职业的那条鸿沟,所要付出的代价很难估量。
女子球员增速快
男女不同酬或打击积极性
今年女子PGA锦标赛的总奖金升至1000万美元,比2022年多出100万美元,已经是这项比赛连续第六年奖金上涨了。在过去的六年里,总奖金比2017年的350万美元增长了185%。但要是跟男子那边比较,就会发现,这个数额远远不够。
职业高尔夫球员素来是可以在福布斯榜单上跟网球一争高下的,但仅限于男子。通过网球四大满贯多年来的努力,已经达成了男女奖金同工同酬,而在高尔夫界,尽管各大比赛的奖金也连年提升,但同一赛事男女球员不同酬的现象仍然非常明显。
尽管竞技水平相似,在某些方面女子比赛的数据甚至优于男子比赛,但由于关注度差异、历史因素、电视转播费用不平等等种种方面的影响,同等级男性球员的奖金收入要远远高于女性球员。殷若宁获得150万美元奖金的PGA锦标赛,男子冠军的奖金为315万美元,是女子的一倍还要多。
在性别话题较为敏感的今天,这样的奖金设置也许会打击一些女球手的积极性。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美国相关机构的统计,疫情过后,高尔夫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新的增长,其中女性球手成了增速最高的群体。青少年女子球员的占比比20年前提升了20%,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为非白种人。
更多的女孩带着热情投身这项运动,却得不到足够的回报,这足以打击她们的信心和积极性,对这项运动的长远发展也没有好处。尽管一些规模较大的LPGA分站赛已经在逐年增加奖金总数,但离男女同酬仍然很远,而且看起来,他们并没有想要尽快推进的意思。
花销不少
奖金却低于想象
当然,相对来说,职业高尔夫的美巡赛、欧巡赛依然是一个“赚大钱”的地方,单是2022-23赛季,PGA巡回赛的奖金池就比上个赛季扩容了令人咋舌的1亿多美元。奖金大幅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巡回赛于2022年与CBS、NBC和ESPN达成了一份新的合作协议,这份协议使得到2030年,PGA巡回赛每年可获得近7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其次,一直运转平稳的PGA巡回赛这两年迎来了搅局者,沙特财团投资的LIV高尔夫系列赛向职业球员们发动了金钱攻势。今年,LIV Golf在仅14场常规赛中提供了超过4亿美元的赛事奖金,相比2022年首赛季的2.25亿美元有了进一步增长,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吸引美巡赛里的球员投奔这个新联盟而提供的签约奖金。中东土豪们用高额的出场费和奖金几乎“分裂”了PGA巡回赛,迫使赞助商、赛事方不得不提高奖金来留住球员。
而这也让职业高尔夫一直以来偏低的奖金分配状况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年的高尔夫美国公开赛总奖金为2000万美元,而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总奖金却是它的三倍。但不要因此以为职业高尔夫赛事很“穷”,恰恰相反,高尔夫的四大满贯赛事比网球的要赚钱得多,单单是赛事转播权的收入就让ATP和WTA望尘莫及。只是一直以来职业高尔夫赛事并不习惯提供巨额奖金给球员,对于很多顶级球员来说,似乎也早已经习惯了这件事。
四座大满贯奖杯拥有者罗里·麦克罗伊就表示:“钱不会影响我对这项运动的看法,更不会因为一场比赛的奖金多而变得特别兴奋,只有绿夹克(奥古斯塔大师赛会给冠军穿上绿夹克)、沃那梅克杯(PGA锦标赛奖杯)、葡萄壶奖杯(英国公开赛的奖杯)和美国公开赛奖杯才是梦想的组成部分。”
当然,麦克罗伊也承认,像他们这样的球员,一旦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经过经纪人的手拿到他们面前的合同里一定会有足够的条款让他们不用担心报酬,只会有更多的曝光率、新的豁免和赞助协议。这就是职业高尔夫球员长期以来的收入结构,比赛奖金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添头”,一份份巨额商业合同才是他们身价的体现。
在那些打拼在中巡赛里的球员看来,像麦克罗伊这样顶级球员的收入让人望尘莫及,因为他们既没有高额的赞助合同,比赛奖金数目也远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多。以2022赛季为例,去年男子总奖金额排名第一的马成姚打了6场比赛收入27.98万元,2022年5月刚刚转职业的女子球员曾莉棋同样参加了6场比赛,赛季总奖金额则为19.05万。
这个数字在一二线城市,仅仅是一个普通白领的收入水平。作为职业球员,参加一场比赛,差旅费、教练费、球童费、参赛费、餐饮费都需要自掏腰包,只有打进决赛圈才能收获奖金,通常来说,要打进8强才能基本维持盈亏,很多职业球员可以说是“靠爱发电”,贴钱去参加比赛。更何况很多球员在还没有打出亮眼成绩之前,很难拿到大额赞助合同。所以不少国内的职业球员一般都会同时从事跟高尔夫产业相关的工作来贴补参赛成本,对他们来说,在俱乐部做教练可比打职业比赛赚钱得多。
在这样一个“烧钱”的项目中,只有天赋卓越的一小部分才能登上金字塔尖名利双收。2012年为中国夺得第一座高尔夫大满贯冠军奖杯的冯珊珊是迄今为止收入最高的中国内地高尔夫球员,她还以1198.14万美元位列LPGA球员生涯比赛奖金总收入的第13位,在2016年获得里约奥运会季军之后,冯珊珊身价涨至3300万元人民币。已经被IMG签下的殷若宁此次夺冠后,身价也一定会水涨船高,她也将成为下一代的高尔夫球员仰望的偶像和参考的模板。
残酷的现实是,大多数国内的高尔夫职业球员还是只能在国内的赛场上为收支平衡而努力,他们所能期待的,除了提高自己的球技,争取在每一场比赛中获得更好的名字、更高的奖金,也许还有征战海外巡回赛的中国军团中出现更多的PGA和LPGA冠军。只有形成了规模效应,中国高尔夫的受关注程度才有望获得质的提升,最终刺激更多的资本涌入,带动整个产业,无论是赛事还是品牌,都更加蓬勃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