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拍摄马拉松,这家公司拿到了千万融资

体坛产经04-07 07:32 体坛+原创

3月26日,苏州马拉松比赛日当天,国内专业户外运动影像内容创作机构“轲影像”获得苏州途锐户外传媒千万级人民币A轮投资。这则消息在圈内迅速传播开来。

作为轲影像的创始人,车可没什么“概念”地就拿到了一笔千万级别的融资。

“他们都问我这是不是整个路跑圈今年的第一笔?”他的确不知道,也的确在融资上花的精力不多。春天来了,路跑在升温,春节后,各种筹备工作早就填满了他的日程。

他并不算一个典型的走融资路径的创业者,没有那么多逻辑缜密的商业模式设计。轲影像从最早的一个跑步运动摄影工作室,到现在演进成了覆盖数十万粉丝群体的媒体。车可更多是在“跟”着跑,跟着行业在跑,每一个业务线的开拓都是在顺应那个节点的需求变化。

“我的投资人对轲影像的评价是,已经完成了自我品牌的建设,通过原创内容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甚至完成了私域流量的转换,形成了一个闭环。”车可在评价自己和轲影像时,却要朴实得多,“我就是要保证产出内容品质在行业的最顶端。”

接下来,让车可“挠头”的事会迅速变多。如果说之前的轲影像,更多是在依赖他的天赋、审美和资源的整合能力,那之后模块化、矩阵化、产品化和标准化,以及这个过程中所伴随的技术体系和商业化路径的重新梳理,都会给车可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然,这是让他兴奋的点,如果他怕了,以轲影像的现状,他不太会去拿这笔融资。

练级打怪

车可先是一个摄影师,之后才在前面加了一个定语,变成了一个“路跑摄影师”。

2015年,他偶然参加了“八百流沙极限赛”。这个四百公里的戈壁极限越野赛事,此前赛事方根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影像记录。车可只是觉得有趣,就去当志愿者了。

7天之后,他回到家的直观感受是“恍如隔世”,似乎戈壁才是他应该在的地方,“什么房子、车子都没那么重要了,有一种再也走不出来的感觉。”他按自己的理解剪了一个片子,一下子就在圈子里“炸”了。

“所有行业里的人都在转发,马上,阿迪达斯、哥伦比亚这些品牌就找到我要合作了。”那时候,行业是个“真空地带”,车可的天赋无缝接入,轲影像就这么迅速地诞生了。那段日子,车可不停地在拍摄,他成了国内最顶级的赛事摄影师。

但那个都是单兵作战,真正激发他体系化能力的是2017年的北京马拉松。

对于这些刚刚走向大众的马拉松赛事运营方来说,也没什么概念。但整个社会进入影像时代所带来的焦虑感是明确的,一个如此规模的赛事,早就超脱了体育的范畴,它是一个城市的缩影。

赛事方找到车可的理由是看到了他此前拍的一条天津城市宣传片,这个纪录片在当地还是引发了不小的动静,几家天津的官方媒体都对这件事做了报道。懂赛事,又懂城市,这不就是一个马拉松摄影师该具备的要素吗?

但车可的压力很大,赛事方只是提出需要一个纪录片,没有范本,国内也没有成熟的服务商,需要他自己从零开始。

他的做法是把自己“模块化”,他找来了20多个人,基于过往自己的工作流程,分成了包括点位、影像输出、后期素材整理等若干个组。他自己是“制片人”,分管三、四个小组长,由他们再去完成更细致的工作实施。这是一个典型的“三级管理”制度。

整体上算是顺利的,这也得益于赛事方的配合,都是商量着来。“他们甚至在天安门给我弄了一个吊车拍起跑。”车可没踩什么大坑,但他也深深感知到城市马拉松这种大型赛事跟原有专业赛事的本质区别。

“你要考虑北马到底要展示什么东西,除了赛事本身之外,跟这个城市有关的东西是什么。”车可也庆幸当时的摄影师和一大批志愿者拍了大量的素材,天安门的宏伟、城市街景的立体,还有跑者、公安、志愿者……有宏大叙事,代表着一个城市,又有动人的小人物。

这也深刻地影响了车可在后来搭建全国“摄影师库”时的选择标准,“跟我合作的超过500人了,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就经常‘出错’,但你必须用他,因为只有出错时才会灵光一现。有的就是很稳,很少自由发挥,出错率极低。”

直到2019年时,轲影像活最多的一天,拍了八场赛事。这时候已经是“分级管理”了,车可培养了几个“小制片人”,来分担他2017年在北马时的角色。车可这时候更像是一个“质量把控者”,他对赛事和摄影师们已经太熟悉了,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库里挑选每一个摄影师,然后完成前期的培训,剩下的就是制片人去统筹安排。

“还是会时不时地出一些小问题,比如有个赛事,我们差点没拍到冠军冲刺终点的素材。”这本来是车可的活,但不巧那天所有车都堵在路上了,还有几分钟,冠军就要产生了,他还没到位,“我就在群里求助,刚好有个当地粉丝就住在终点附近,我快速地教他了一些拍摄技巧,就这么完成了。”

这些小问题最后都落在了一些具体的安排上,比如自那次赛事之后,无论如何,车可都会在起点和终点各设置一个人。再比如,素材原来是备份2份,现在都是3份,“而且分开运回来,有的邮寄,有的人坐火车,坐飞机,即便来不及都坐飞机,也不能坐同一班。”车可说。

“无心插柳”

车可就是这么一路练级打怪,一路成长起来。还有不少“无心插柳”的事,构建起了他现在的商业模式。

轲影像旗下包括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在内的媒体矩阵已经超过50万粉丝了,这比绝大多数赛事的官方账号都多,不经意间成了行业大号,还时不时地出现10万+的爆款。轲影像还运营自己的粉丝群,也有模有样。而此前,这些都只是“附属品”,车可只是想有一些自己的渠道去发布一些他认为好的作品和素材。

车可现在不把这些“割裂”着看,这就是一个媒体公司下边的内容产品,只是提供的服务不同,但内核都是赛事影像,都要靠好的内容去驱动。

3年前,如果跟他聊轲影像在整个行业中能变多大,他估计也没什么概念,因为太缺人了。而他原本只是为了展示作品的摄影爱好者社群,现在完美地解决了这件事。车可说,现在一天拍十场,可能都在能力范围之内。

但他越来越发现,这群哥们儿能发挥的价值更大。“用句时髦的话说,轲影像已经完成了‘供给侧改革’,实现了所谓的UGC(用户原创内容)。”车可就此搭建了自己的摄影师库,基于粉丝群,还有志愿者库。大家够跟他一样,热爱摄影,也热爱路跑。他当然能拍出更多维度的素材,因为风格各异,片子还更有故事,更动人。

这是时下热门的AI技术所替代不了的。“市面上也有一些团队是拿技术说事的。”车可并不太在意,在他看来,这还是一个跟人有关的生意。会有人问他会不会受到冲击,他一般会提到三点:

“第一,我们是专业做影像的,也在业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整个构图和取景上有优势,我们有自己的模板库,都是动态调整,不是纯粹机器能驱动的;第二,后期加工看上去机器能模板化,但我们过往的经历还是会认为,每个片子都应该有它独立的叙事逻辑,不了解赛事,不了解当地情况,少了感性的因素,片子能承载的信息一定是少的;第三,我们的这群摄影师千锤百炼,各种意外情况都经历过,也都知道该如何应对,机器能怎么做?”

他对这些赛事太熟悉了,包括北马、广马、厦马几个顶级赛事在内,轲影像都是好几年的官方摄影服务商了。“赛道哪里拍好看,当地人的共鸣点是什么,我比当地的电视台都清楚。”车可说。

今年,车可还想尝试做一些原创的类综艺项目。比如做一个主题叫“圈儿”,请一些跑圈的意见领袖,展示他们生活的城市,个人生活爱好,更立体地去呈现这个城市和这群人。他可能还会通过商品“宠粉”,既然大家对轲影像如此信任和共情,那车可是否可以给这群跑者提供更具功能和更有文化属性的产品呢?这都是他在拿到融资之后,需要快速去琢磨的事。

2C的“大项目”

当然,他的“大项目”是探索如何给每一个跑者提供影像服务,这也是资本方认为的大市场。他给自己的解决方案起了个挺绕的名字——马拉松选手AI视频。简单说,就是给跑者提供一个几十秒的个人小纪录片。去年的北马,他跟赛事方合作了一次,超过8成的跑者下载了片子。

用户的反馈让他兴奋不已,“有粉丝说这片子,让他花四位数都不觉得亏。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拍个惊恐表情的照片,都得几十块。”车可是理解这群人的“苦衷”,好多跑者花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跨城市来参加赛事,除了自拍之外,他们跟这个赛事几乎是零交集。

“我现在只是布了十个机位,能给你做10秒、20秒。但如果之后我可以做更长,更完整,比如在终点加上能采访的机位,跑者可以说一段感言,会不会更有趣。”

车可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他在柏林看到赛事方提供的个人小视频,定价超过百欧元。“拍的连跑者都看不到,太小了,但很受欢迎,我觉得我能做更好。”在他看来,这就应该是一项赛事的标配,跑者应该享受到这样的服务。

当车可向赛事方提出这样的概念时,他们也认。抖音、小红书现在成了马拉松最重要的传播阵地,即使是跑者自发的素材,都铺天盖地。

但难点是如何收费。车可说大赛事还好,运营方本身就有动力采购这项服务。国内现在一场马拉松的报名费就是200块左右,即便是票房好的赛事,也很难完全靠报名费来支撑。但如果可以给跑者提供更多的服务,把报名费提高一些,那就可以办一场非常不错的赛事,而且还可以带动产业链上诸多像轲影像这样的服务商群体。

车可的打算是大赛事,就让赛事运营方来买单,双方一起把赛事品质做起来,也同时把赛事变成一项跑者愿意为此买单的项目,这是良性的发展。

相对小的赛事,车可就像个人提供2C服务,跑者可以自己花钱购买,这条路径他也在去年尝试过几次了,效果也不错。

接下来,车可需要大量地通过技术去提高这个服务的吞吐量和效率。

“每个赛事的点位我都跑了三、四趟了,我需要把对整个赛事的理解,包括视频怎么组合,什么时候出现选手的视频、空镜和字幕,各个素材怎么搭配,去‘训练’我们的机器,让它能提供更漂亮的东西出来。”

这件事又让车可“重拾”了刚刚结识路跑时的冲动。去年他们在北马用AI生成了一个老大爷的个人视频,只是轲影像的抖音号就13.7万个点赞,火遍全网。人民网还对他的AI影像做了报道。

“这件事想想还是挺大的,如果马拉松这么复杂的事情我们都能搞,那高尔夫、网球、飞盘这些,我们应该都能搞。”车可说。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