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业绩背后是强阻击,Lululemon越安全却也越危险

体坛产经04-05 07:23 体坛+原创

16eba9c7d30938c7714797dba6a6b52.jpg

Lululemon的财报稳得可怕,尤其是在整个体育装备行业“一片哀嚎”之下。

数据显示,疫情对这家后起之秀的影响远小于竞对。2022年净营收达到81亿美元,同比增长30%,归母净利润为3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4.92%。其中,同店可比销售额增长了16%。

当天,它的股价收涨13%,创2019年3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而最近发财报的其他体育品牌公司,都是跌,甚至暴跌。

纯粹地看资本市场的反映,Lululemon进入了所谓的“安全区”,成为整个体育品牌板块中最好的标的。

但商业世界总是两面性的,“最安全”的永远“最危险”。Lululemon如此优雅地渡过了疫情挑战,正在刺激着一堆竞对加速进场,他们要围剿Lululemon,中国市场格外明显。

“空”出来的十亿美金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2019到2022年间,国内出现了16家瑜伽服饰新品牌。如MAIA ACTIVE这种初创公司,可以在三、四年的时间里融资四轮,后两轮融资额还能上亿元。放在整个风险投资领域,体育品牌赛道没有,更宽泛的消费赛道也极少。

这也就不难理解,包括耐克、安踏在内的国际巨头和国内品牌在大举进入,连蕉下这样主打户外的品牌也不愿错过。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体育产品领域的新增量是女性市场,瑜伽裤这种横跨体育和时尚的单品,注定是第一个爆发点。

瑜伽行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出自恒州博智的一份报告,中国2021年瑜伽裤市场的规模为16.23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2.92%,预计2028年将达到35.07亿美元,占比增长至26.44%。而Lululemon去年在中国的收入为6.82亿美元,“空”出来的市场至少以10亿美元计。

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这是一块相对蓝海的“十亿美元市场”,非常诱人。

关键是做起来并不复杂。第一是“抄”。“感觉MAIA ACTIVE是仿的Lululemon,几乎Lululemon每上一个新款都能在MAIA ACTIVE找到类似款,风格色彩上两家也很像。” 常年穿瑜伽裤的Cindy说。

在小红书上搜索“lululemon平替”,相关商品可达上千件,产品售价从60元到600元不等。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更直接,搜索的关键词是“lululemon原厂同款”。没有品牌的就硬抄,有品牌的也没有太含蓄。从样式,到诸如女性主义这样的品牌形象,都是全方位的模仿。

第二是标准“网红套餐”——抖音+小红书。达人种草,直播带货等,瑜伽裤跟潮服的运营逻辑区别并不大,完全是一个套路。在抖音瑜伽裤的销量排行榜上,至少有十个品销售量超过10万件,最高单价99元。有趣的是,Lululemon少有涉及这些领域,尤其是直播电商。竞对活在线上,它则活在线下。

从这个角度上看,你才能体会Lululemon过往三年,在中国面对的竞争有多立体。一方面,大小竞对主动发起价格战。另一方面,自己虽然打破了规矩,开始打折,但无论是促销力度,还是在新渠道上的表现,Lululemon都算是“保守派”。

2021财年末,它的库存为9.7亿美元,到了2022财年末,这一数据增长到了14.5亿美元。同样是去库存阶段,Lululemon的毛利率只是下滑了2.3%,还是有57.7%,可见打折力度有多小。如果也按照去年行业常规的5到7折,Lululemon的库存程度会极大概率降低。

这都刺激着整个行业的升温,从业者还习惯拿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的差距来论证自己的增长空间。

的确,从去年的财报看,Lululemon美国的单店销售额已经接近800万美金,还保持着20%的增长速度。而中国门店只有3500-4000万元的销售额,跟美国还有一半的差距。这还没有加上线上销售部分,如果它更拥抱新的销售渠道,销售额还会持续增长。

这当然都只是臆想,毕竟Lululemon塑造的品牌形象、产品定位以及整体上的行为方式,都决定了它不会那么“接地气”。

“硬刚”中国市场

但即便竞对这么“复杂”,Lululemon还是要在中国硬刚。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已经上升到了整个公司的战略级别。管理层已经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到2026年时,中国市场将成为它的全球第二大市场,门店数量要从现在的100家左右上升到220家。

这并不是一句口号,去年lululemon在中国净增31家门店,占其全球净增门店的近4成。它还在往二、三线城市下沉,近三个月新开的4家门店中,有3家分别在郑州、南昌和长沙。

不过对它不利的是,至少还没有一个主打中产及以上客群的国际品牌,能在中国持续扩张的。戴森是最明显的例子,2014到2019年营收的复合增速达到了120%,但近两年都在5%左右。始祖鸟、迪桑特两个品牌在被安踏收购之后,才算是焕发能量。大体上的结局是,国际品牌创造了一个市场,最终被国内品牌蚕食,并超越。

更何况,Lululemon并不算大。全球的营收为81.1亿美元,过去三年一跌再跌的阿迪达斯,营收到现在还是它的近三倍。国内市场更夸张,lululemon营收不到李宁的五分之一、安踏的十分之一。

对于一个单品类品牌来说,总是难以逃脱一种战术——以整体打局部。既然验证了这条路径的商业化价值,如果国际、国内巨头想要针对性地占领这块市场,那就“牺牲”掉这块业务的利润,直接硬抢。当年,京东和美团都是用这个战术拿到了现在全品类的市场地位。

这是在发展迅猛的情况下,而且越迅猛,巨头“阻击”的意愿就越强烈。讲一个记者身边真实的小案例,至少当了三年Lululemon形象大使的一个健身达人,今年就被耐克挖走了,而且她并不是个例。

如果是常规速度发展,那更让Lululemon头疼的会是众多小公司,更细分的产品、个性的设计,或者直接是更便宜的价格,都会不断蚕食它的潜在客群。

Lululemon只能更大,才会有更多的资源禀赋去打造护城河,但变更大,就意味着要“接受”更广泛的受众,不论是价格、产品类型,还是服务方式,这可能并不是创始人的初衷。它只能更大众,如果还要保持小众,在中国就可能再也没机会“大众”了。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