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兴手记:看足球变迁 开启我的第7次世界杯之旅

马德兴11-21 08:35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马德兴多哈报道

结束了在欧洲跟随中国足球的系列采访之后,我终于来到了多哈,等来了今年世界足坛最重要的盛事——2022年第22届卡塔尔世界杯赛。从1982年第一次通过电视观看世界杯赛,到1994年开始参与世界杯赛的报道,再到1998年第一次奔赴现场采访世界杯赛,我将展开自己的第七次世界杯采访之旅。

QQ图片20221121001934.png

①21年来目睹多哈变迁与发展

早在今年9月9日,记者就先行来过一次多哈,出席了本届世界杯决赛场地卢赛尔体育场的启用仪式,提前感受了多哈的世界杯氛围。要说来过多哈多少次?记者已经记不清了。从2001年跟随中国男足国家队客场参加十强赛与卡塔尔的比赛、第一次踏上这个“弹丸之地”开始,记者几乎每年都要来多哈一次。特别是21世纪10年代,那时的中国各级国字号队伍经常应邀来到西亚、到多哈参加比赛,记者都有幸跟随。

2019年12月份赴多哈采访世俱杯赛.jpg

(2019年12月份赴多哈采访世俱杯赛)

以疫情为时间节点。记者在疫情前最后一次来到多哈现场采访是2019年12月在多哈进行的世俱杯赛。随后,全球疫情爆发,记者除了2020年没有到过多哈之外,2021年8月底至9月上旬,记者就跟随中国男足国家队来到多哈,参加了本届世界杯预选赛12强赛前两轮比赛。当然,在那期间,因为防疫的需要,除了酒店、比赛场地(哈利法体育场)以及训练场(大学城内)“三点一线”外,并没有单独外出的机会,因而对于卡塔尔方面为筹备世界杯赛而所做的各种努力与实际效果并无概念。但在今年9月再次来到多哈时,记者已经深刻感受到了世界杯对卡塔尔、对这个中东岛国的影响以及变化。

2021年9月份跟随国家队在多哈参加12强赛前两轮比赛期间,在大学城训练场地.jpg

(2021年9月份跟随国家队在多哈参加12强赛前两轮比赛期间,在大学城训练场地)

某种程度上,毫不夸张地说:记者在过去21年来亲眼见证了卡塔尔的发展与崛起。因此,在当下卡塔尔被各种“丑化”之时,记者很不以为然。对于外界舆论与评论,我们更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绝不应该是“听风就是雨”。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卡塔尔的地标性建筑——火炬塔,是多哈为主办2006年亚运会而新建的,火炬塔前的哈利法体育场此番也是八个世界杯体育场之一。但21年前,也就是记者跟随中国队来到多哈参加十强赛小组赛时,哈利法体育场周围是一片沙漠,就只有一座体育场。而今,不仅仅有了火炬塔,像国内球迷众所周知的“阿斯拜尔学院”已经成为了享誉世界足坛的青少年球员培养学院,旁边的医院更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运动康复中心,众多世界级大牌球星受伤后都来到这里接受手术或是进行康复治疗。至于多哈市区内的建筑、各种景点以及交通的发展与变化,更无需多言。于是,各种说三道四的非议与争议恐怕也就显得毫无意义。

领取完卡塔尔世界杯采访证件后在哈里发体育场以及火炬塔前留念.jpg

(领取完卡塔尔世界杯采访证件后在哈利法体育场以及火炬塔前留念)

②多哈世界杯的独一无二体验

当然,这些并不是记者所真正关心的,毕竟此番来到多哈是采访世界杯赛。想当初,国际足联前任主席布拉特将世界杯赛从24队扩军至32队时,当时的世界足坛一片反对之声,认定布拉特为首的国际足联只盯着钱,完全被商业化、利益化了,而且扩军将大幅度拉低世界杯赛的竞技水准。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法国人在缺席了上届世界杯赛之后,雅凯率队第一次问鼎世界杯,我有幸亲历现场。时隔28年之后,当2026年北美三国世界杯赛将进一步扩军至48队时,因凡蒂诺和他的国际足联何尝又不是将“商业利益”放到了第一位?而最后一次32队参赛的世界杯赛,记者又一次来到了现场。

从1998年法国世界杯到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记者采访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折腾”!所谓“折腾”就是为看一场比赛,特别是那些强队的比赛,需要从一个地方坐飞机或火车赶赴另一个城市,整个世界杯赛期间,人的精力基本是消耗在无休止的赶路上,真正能够到现场看比赛的场次有限。而且,像法国、南非、巴西、俄罗斯,国土面积都不小,从一个赛区赶赴另一个赛区,少则一个小时,多则需要五六个小时。至于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更是要跨两个国家。

所以,在以往六届世界杯赛的采访过程中,一届比赛能够在现场看20场左右的比赛,就已经算是相当了不起的业绩了。更何况,整个采访期间,还需要撰写稿子、拍摄照片之类的日常工作。至于休息睡觉之类的,很多时候就只能是在赶路的过程中完成。

但是,本届卡塔尔世界杯赛,或许将成为迄今为止最省事的一届世界杯赛。整个世界杯赛期间,大家只需要呆在一个地方,便可以辗转于各个体育场,能够尽可能多地现场观战。就像记者这次在申请单场比赛的采访时,原本曾设想过是否将小组赛阶段48场比赛全部都申请,但在国际足联的系统中,限定一名记者一天最多只能选择两场比赛。但即便如此,记者也申请了25场小组赛,且获得了国际足联的通过。如果所有申请的比赛都能够看下来,这一届世界杯光小组赛阶段比赛的场次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世界杯赛的单届现场观看次数,这就是多哈世界杯独一无二的体验。

未来的世界杯赛,随着参赛队数的进一步扩大,任何像卡塔尔这样的小国再凭借一国之力,恐怕根本就不可能主办。于是,作为记者抑或是球迷,想要尽可能多地观看比赛,恐怕也就不可能再有卡塔尔这届世界杯赛的经历了。所以,小国有小国办大赛的好处与便利,这么多参赛队在一个1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内集中到一起,无论是采访抑或还是球迷追星,都是一件相当方便的事情。

③七届世界杯历经传播的变迁

回到世界杯赛本身。作为一名记者,其首要任务当然是传播各种信息、采访。从1998年世界杯赛首次扩军为32队,到本届世界杯赛最后一次有32队参加,不得不说,记者采访的前六次世界杯赛期间,每一次都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与传播手段的变迁与发展标志性时刻。就像世界杯赛从创办至今,期间革命性的传播就是从广播转向电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上了年岁的球迷,第一次大规模观看电视转播是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从黑白电视到后来的彩色电视,并逐步演变成720P(高清)、1080P(全高清)、2K直至4K。这不得不归功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另一方面,从传播的途径来说,在互联网没有诞生或尚未完全发展起来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除了电视之外,球迷们迫切想了解球场之外的内容。于是,报纸便成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初最主要的方式,也正是在那个时代,才造就了像《体坛周报》世界杯期间每天发行量超过200万份的神话,尽管那时各地都有自己的日报与晚报,但作为专业类媒体,《体坛周报》依然是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所以,从1998年开始,到随后的2002年、2006年世界杯赛,作为现场采访的记者,每天需要完成的稿件量至少上万字。而且,报纸为了抢到最新消息,受时差影响,截稿时间相当晚,常常是边看比赛、边在记者席上写稿子。当然,完整的比赛其实只能是赛后返回酒店后观看回放。

2002年韩日世界杯.jpg

至南非世界杯,随着社交媒体的全面兴起,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幕之前,中国国家队前往留尼旺岛参加对阵法国队的一场热身赛。当时,在全中国范围之内,大家通过“体坛微博”现场图文转播了中法之战,这是国内第一次通过社交媒体现场直播一场足球赛。而这之后,在南非世界杯赛期间,记者也全面介入到社交媒体的运用之中。

2010年南非世界杯.jpg

当然,社交媒体的概念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从过去的图文到如今的视频、短视频平台,直至现在也可以完全进行直播,等等。必须承认:本届卡塔尔世界杯赛相较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在传播方式与手段方面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尽管报纸依然还活着,但如果不借助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平台,生存将会更加艰难。这不得不说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结果。如同本届世界杯赛上,尽管只是第二届世界杯使用VAR技术,但高科技的介入,引进了越位的自动识别系统,让足球比赛本身又变得复杂起来。相应地,趣味性或许又将进一步减少,因为以往关于越位与否的争议,赛后可以讨论数日,如今高科技的介入,结果让人会变得索然无味。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jpg

科技的发展,让以往世界杯报道期间,赛前各种谁将会是“新星”之类的话题不再是热门,因为如今只要有足球比赛,随处可以遇见转播,所谓的世界杯新星也就不复存在,几乎每一支参赛队的每一名参赛球员都是师出名门,让人知根知底。于是,世界杯究竟该看什么?接下来科技的发展又将如何影响世界杯足球赛的变迁?没有人可以预知。

世界杯同样会与时俱进,更不必说从事报道工作的记者了。唯跟上与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作为传媒人才有可能乘风破浪,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并立于不败之地。这个战场没有年龄之分,结果与效果依然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或许是记者开启第七次采访世界杯之旅时最深刻的感悟。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马德兴

体坛周报副总编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