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熙明
朝霞一声枪响,中国队拿下东京奥运首金,对于整个中国队,这预示着又一次奥运金牌丰收的开端,而对于整个中国体育,这或许是另一种不寻常的开端。
杨倩的出身与经历,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运动员很不一样。她在全国青少年射击锦标赛上崭露头角,并以此进入清华附中马约翰班,进而被清华射击队特招。2019年,杨倩进入国家队,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就读顶级难考的经管学院。
此前杨倩仅在2019年出战过亚锦赛,和里约世界杯分站赛,整个2020年因为疫情,杨倩根本没有在任何国际赛场上亮相。如果不是因为东京奥运拖了一年,杨倩在强手林立的国家队中,甚至未必能拿到奥运门票。
马约翰班是清华附中专为体育特长生开办的,它的最大特点,或者说与传统中国体育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坚持学员的素质教育,并不因为是体育特长生,就提早离开学习环境。
而传统中国体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体校生,很早就进入专业体系,“练体育”为唯一的谋生出路。
同为射击队,同为金牌,北京、伦敦两届奥运冠军郭文珺,就是传统培养模式。郭文珺14岁进入少体校练射击,一度因为没成绩而放弃体育,外出打工卖衣服为生。正是这段打工吃苦经历,让郭文珺体验到,“还是射击队好”,各种条件之优越,不是外面能比的,于是从此专心打枪,成就金牌伟业。
清华北大的体育特长生,很多都是功成名就后作为金牌人物被学校招入,很多此前一直是体校生涯的运动员,通过中国最优秀的学府,拿到文凭镀金,而大学则有了面子。换句话说,是“先金牌再入学”。
多年来,自当年赵瑜《强国梦》引发至今的争议,对中国体育传统模式的批评在于,中国的强项是专业打业余,而弱项在于专业打职业。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运动员,很多被视为温室的花朵,因为他/她长期与社会隔离,打小从少体校就只练专项,社会知识与谋生技能都很欠缺,尤其抗压能力差,加上社会对“体育兴国”的期盼,反应到赛场上,就是金牌人物发挥不出平日水准。
最典型的就是洛杉矶奥运会的朱建华,当那一跳,他面临着跳过去就是中华振兴腾飞,跳不过去就是......于是世界纪录保持者无论如何肯定跳不过去了。
1984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至今,随着中国崛起,国力日渐强盛,民族自信心大为增强,体育不再被当作兴国的象征,奥运会已经成为每次中国老百姓欣赏自家健儿表演的体育狂欢节,金牌已经不那么当回事了,乃至2016里约奥运,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二次金牌数大幅度退步,国内反应也非常平静,再未出现1988汉城奥运时那种“兵败、国耻”式的举国懊丧。
这种情况下,杨倩为代表的大批体育天才,躬逢其盛。与传统模式相比,她是“先入学再金牌”,体育的特长对她的就学反而是个促进,也正因为教体结合,杨倩的射击天才在超强的心理素质下得以充分发挥展示,成为学霸金牌。
这已经非常接近美国的大学体育模式。曾几何时,中美体育,除了体制之外,美国体育特别能出那种大赛兴奋型运动员,越是大场面越能放得开,越可能超水平发挥,这是美式体育的一大特长。
2004雅典奥运女子佩剑决赛,中国名将谭雪对阵美国扎古尼斯,这是一次典型的中美体育模式培养的人才碰撞。两人年龄差不多,谭雪20岁,从小少体校培养,当时已获世锦赛冠军,扎古尼斯19岁,是三届世青赛冠军,但当时并非热门,起初她甚至并未获得奥运资格,是因为尼日利亚退赛,扎古尼斯以最高种子幸运替补。
但这一替补就一发不可收拾,19岁扎着辫子蹦蹦跳跳的扎古尼斯,一路打进决赛,一举击败谭雪夺金,要知道,美国并非击剑传统强国,上一次美国奥运击剑夺金,已经是100年前了!
扎古尼斯就是典型的美国大学体育的结晶,她出身体育家庭,但父母是练赛艇的,她是在兄长熏陶下对击剑发生了兴趣,2004年,她只是一个圣母大学主修人类学的一年级新生。
现在我们有了杨倩,一位金牌学霸。中国的奥运金牌养成模式,出现了标志性的转型。中国体育乃至中国社会,最终都会因为中国整体的腾飞而改变,金牌走进了高等学府,走向了社会。也许在未来,你会发现在我们的办公室,哪位同事就是世界冠军,拿过奥运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