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大浪淘沙后,中超能有多少剩者为王?

王晓瑞07-18 21:09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王晓瑞

进入辛丑牛年,中国足球一点儿都没牛起来。倒是多家中超、中甲俱乐部挥舞着杀价的牛刀,无情地挪移到那些曾被他们视为珍宝的球员身上。可在拦腰砍之后,依旧无法堵住巨大的经济窟窿。这不,在江苏队轰然倒下之后,河北队、重庆队乃至天津队都在陷入各种要债和欠债的纠葛之中。当然最让人悲观的是,假如不能及时止损并且扭转乾坤,等待个别球队的结果,可能就是重走苏宁的老路。

23.jpeg

不可否认的是,在历经了混乱不堪的2020年之后,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开始跌入谷底。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曾经泛起的金元泡沫,终于快到了幻灭的那一天。只是在迎接幻灭的同时,终究要有人成为牺牲品,乃至炮灰。这不取决于贵贱,倒是比较看命。

辽足没了,申鑫散了,天海黄了……即使是上赛季中超冠军江苏队,最终也难以逃过大浪淘沙之下魂断蓝桥的末路。但现在,这股风暴还远没有收场的迹象,2021中超正在进行中,河北和重庆先后被曝出生存危机,不仅日常起居和训练受到影响,甚至连前往赛区的路费都要凑钱筹集。在一毛不拔的2021年,要想生存下去只有丢掉面子,放下架子,于是球员在微博上讨薪求助,开始成为司空见惯。而这些俱乐部们为了能够维持周转,只好依靠甩卖球员所获得的一点转会费继而苟留残喘。

河北队.png

瞭望整个中超,从南到北16路诸侯,能够按时准点发钱的俱乐部已是寥寥无几。哪怕是个别完成股权改制的俱乐部,近期也有令人瞠目结舌的延发工资现象。以致在足球圈里,现在流行着一句俗语,“签得好不如傍得好。”签多少钱的合同不叫本事,能按时领取薪水且保证分文不少,才称得上王道。

导致这类现象层出不穷的核心原因,还是中国职业联赛27年历史中始终无法破解的难题——如何实现俱乐部的健康发展和盈利模式?曾几何时,上海中远、云南红塔、四川全兴、广州吉利纷纷因此而毅然诀别,但在2010年,广州恒大的强势入主,带动了又一波浪潮的崛起。可大投入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此举虽在当时相对符合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总体衡量仍是弊大于利。大多数俱乐部一来没有名利双收,二来又加重自身集团的经济负担。看一看恒大入主之后那些热衷烧钱的身先士卒者,权健、苏宁、鲁能已经先后倒下或撤退,河北队现在则是生死未卜,而像恒大、一方和国安早就开始收紧投入。唯有上海海港还在屹立坚挺,但这也与上港集团背靠国企背景不无关系。

23.jpg

中国职业联赛目前所倡导的股权混改,就是一种新模式以退为进的体现。不少人解读称,国企入股是职业联赛逐渐偏离市场化的行为,但其优势之处,则是加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稳定系数和生命力。其实,以眼下这一股大浪淘沙的力量,所洗涤的对象,正是那些入不敷出且一贫如洗的民营俱乐部(苏宁、天海、河北、重庆等),相比之下,以国企为背景的几家球会,则是当今中超联赛的中坚力量(海港、申花、泰山、亚泰等),实际上,这又回归到18年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遭遇第一波低谷的现实——在“国”与“民”之间,联赛的最基石力量还是前者。遥想2004年中超大重创之后的联赛发展,真正起到领军作用的球会,无外乎就是鲁能、国安、亚泰、泰达这些“国”字俱乐部。而这一切,盖因中国职业俱乐部的经营发展不健康、不坚固、不盈利,民营企业终究走不完百年之路。可这个问题,本该在1994年甲A联赛创办之时,就得到从业者们的重点探索。

所以在新一股大浪淘沙之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又将走回以前的老路。来年中超预计扩军至18队,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些饥寒交迫的民营球会,无外乎将要落得三种结局:或是如苏宁队一般烟消云散,或是像河南、沧州那样通过股权改制而软着陆,或是直接降到中甲再做审判。但在中甲,一批“国”字力量球队正在成为新势力,比如成都蓉城、浙江绿城等。毫无疑问,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正在走向一个新时代,只是在这样一个“国”进“民”退的浪潮下,无论出身,无论贫富,那个27年本该解决的核心问题,才是决定是不是真的能够剩者为王。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即将而立之时,也该沉下心来探索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比拿几个亚冠冠军、冲进几次世界杯更为重要,也很实际。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王晓瑞

《体坛周报》国内足球记者,常年报道各级男足国字号。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