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热搜】成都49中事件:运动能促进心理健康吗?

耿鹏飞05-13 22:22 体坛+原创

点击链接收听本期播客:59、成都49中事件折射青少年心理问题,但光运动就能解决吗?

本期主播:体坛热搜研究所所长 大飞

本期话题:如何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体坛热搜研究所封面图.jpg

成都49中事件从发酵到眼下事情真相逐渐清晰,暂不谈事实反转和舆情的愚蠢与败坏,其中折射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值得关注。其实不光青少年,成年人都心理健康吗?这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

在事实反转过程中,新华社和成都本地媒体在事实呈现上做的非常好,不过新华社稿件中有一段话稍显美中不足:“一些学生在警方的调查中反应小林平时性格相对内向,官方通报中称,成都49中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类似此事件的自杀、自残等悲剧时有出现”

这种由性格内向推倒出“心理不健康”的行文逻辑是非常不负责任的:首先没有因果关系,性格内向并不意味着可能心理不健康;而舆论和专业媒体都呈现出倾向对事件给出评价甚至定义的行为,这是非常危险和不负责任的;我们生存在一个外向型人格普遍占便宜的社会,这种文本内容涉嫌对性格内向人的人身攻击。

事实上,只有专业的医院可以对人的精神健康给予一个相对令人信服的诊断,而非媒体或者所谓的数据统计公司。精神的健康很难量化去判定,不能用一套卷子多少分去单纯诊断一个人的精神健康状况,更准确的描述其实是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了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

运动可以改善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吗?运动当然具备一定的发泄情绪的功能,但我依然不建议通过运动走出负面情绪的阴影,因为你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其实在于在某件事情上失去了信心,而运动尤其是带有竞赛属性的运动要比大部分行业都需要更强的信心,因为你每天每时每刻直面胜败。

前德国国脚默特萨克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很享受临退役前在阿森纳板凳上的那段时光,因为终于不用直面球场上的竞技压力。

NBA球星麦迪在接受膝盖微创手术前那个赛季,在一次反击反扣被篮筐盖了,阿泰场下狂笑,麦迪事后回忆:我觉得这是我职业生涯最丢脸的瞬间,我觉得我还有点东西,但我不想打了。自此麦迪职业生涯一泻千里,因为顶级运动员尤其是身体天赋卓越的运动员,但凡有一点这种心思,场上表现马上就不行了。

林书豪,作为亚裔后卫,所有人觉得他取得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他的很多数据成绩和姚明相当,已经是黄种人后卫的上限,在接受《NBA最前线》采访时林书豪表示他给自己的定位是NBA首发级别可以率队冲击季后赛的核心控卫,主持人当时听到后都懵了,但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林书豪没有如此的自信,他早就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歧视、挫折和伤病击倒,不可能成就林疯狂的体育史童话。

同样是《NBA最前线》的采访,主持人问哈登“大家都知道你进攻很好,防守一般,你怎么看?”哈登都没接防守的话茬,直接斩钉截铁地回复:“我就是最好的!”这就是运动员不容诋毁的自信。

但职业运动员面临的舆论诋毁几乎是所有行业之最:韦少被喷数据刷子,詹姆斯被喷抱大腿等等,中外球迷圈类似的诋毁攻讦屡见不鲜,所有运动员要承受这一切成事,你的信心要比你的实力膨胀多得多,才能有机会触达你的潜力。

所以运动员垃圾话特别多,并且越是顶级运动员越擅长,因为他们比赛中的气场绝对不能断,绍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害怕卡恩,甚至互相讨厌,卡恩听了完全懵逼了:我们更衣室挨着,也住过一个房间,我不觉得有啥问题,绍尔可以随时来安联和我聊。

事实上有些球场PUA是下意识的,当事人毫无印象,因为这种垃圾话都几乎肌肉记忆,是其超强自信的一部分,你也听过被乔丹骂毁过的运动员列表,包括被乔丹骂懵的水货状元夸梅布朗...

综上,运动虽好,但不见得是治愈负面情绪的良药,因为运动,但凡涉及竞争和竞技,都太残酷了:你必须时刻认为自己是最牛逼的才可以扛过去那种压力。

那大家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明确一件事情: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孤立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在你身上发生得糟糕的事情一定在其他人或是同处一个时代或是人类先贤都经历过,你的倒霉并不孤独,也并不是孤例。

郎平指导说过这样一句话:经历多了,有了应变,应变多了,有了经验,经验多了才有了智慧。

你觉得这个事情过不去了,是因为之前没经历过,或者经历的次数还不够你找到应对的方案。

最简洁的建议就是阅读:把让你产生负面的情绪的事情写下来,拿这些词汇去豆瓣、kindle等去搜索书籍,找到一些评分高、品质高或者跟你有眼缘的书籍去阅读,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人类已经发生过的智慧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决问题。

我推荐三本书:《反脆弱》、《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与佛陀一起吃早餐》

解读焦虑,节选自《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原文:“焦虑是一个陷阱,它是自我的反面。如果你确知做什么事都做不对,那么你就会很害怕。往往就是这个因素让你迟迟不敢动手,而不是懒惰。这个陷阱来自于急于求成,往往造成各种错误,你会去修理不需要修理的东西,去担忧假想中的困扰,然后作出各种荒谬的结论。你会因为自己的紧张而认定机器出了各种问题。一旦机器真的出现某些问题,就更验证了你起初对自己的低估,因而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会不断给自己各种打击。”

分析:焦虑的本质是对自我的低估,然后又急于验证这种低估,一旦落入急于求成的陷阱,往往会造成各种错误,然后又把各种错误归咎于被低估的自我,不断给自己各种打击

解决:“要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想你应该把自己的焦虑写下来,然后参考各种书报杂志。因为你有焦虑为动力,所以会很努力地研究。你越研究就会越平静。你要记得,你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而不仅仅是把机器修好而已。”

解读自信,节选自《反脆弱》:

原文:“奥巴马以无比的自信加才干,登上美国总统宝座,八年来从容驾驭着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还是个超级幽默段子手。可想而知,他潜意识一直需要那个提醒,即“我不可能阻止明天太阳升起”来维护他饱满的自信。 相反,自卑者的内心,没有这个‘能力底线提醒’功能。他们内心的咒语是:我的言行随时可以让太阳毁灭”

分析:自信其实是有界限的,界限就是知晓自我的极限,反而在极限内可以放松自如地去努力和享受。

解决:以我踢球的自信为例,我深信这场比赛不会输在我一个人或者我的某一个失误手上,所以尽情大胆地去发挥,不必因为一个失误自责或者畏缩。

解读别标签化,节选自《与佛陀一起吃早餐》

原文:“不过我只是好奇,感觉上他像佛陀吗?” “他甚至不把自己称作佛教徒。” “佛陀也没有啊。” “对。耶稣也不是个基督徒,依此类推。那么一琢磨还真有意思。”

分析:先有的耶稣还是先有的基督?答案显而易见,因而耶稣自然不会给自己贴上基督的标签。

解决:贴标签最容易,但也是对自我的最大干扰,会让你最快速地远离事实真相,进入自以为是的世界。

在情绪受挫之下,最重要的是你的行为,要坚持行动直至找回内心的平静:

《龙珠超》里武天老师为了让克林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让占卜婆婆做了一个恐怖森林,把曾经杀死过克林的人丹巴林、那巴、弗利萨、沙鲁、布欧等等全部做成幻象,最终克林打坐恢复平静,一切全都消失,最终一拳击碎超级神龙解救悟空

《龙珠超》最顶级的武功自在极意功,去掉自己得意识,下意识做动作,意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多的是干扰而非指引。

《龙珠超》武天老师在宇宙力量大会完成自己最后一击之前对悟空和克林发出教诲:“徒弟们,听好了,好好活动,好好学习,好好游戏,好好吃饭,好好休息,要过一个开心有趣,精神百倍的人生,龟仙流派与你们同在”,坚持修行,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才是最有意义的。

所以无论内心如何煎熬,不要停止行动,我甚至建议大家养只狗,因为无论你情绪如何,身体如何,你都得每天外出遛狗两次,这种强制的仪式化的东西,一定会治愈你的,至少对负面的情绪形成固定的干扰。

如果以上都不灵,你依然觉得自己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倒霉蛋,那么挺180天再决定:数据表明人类的极致喜悦和极致沮丧在180天后是可以消解的,中了1个亿180天后你不会维持第一天同样级别的喜悦,同理遭遇人生不幸,180天后的痛苦也没事发当日那般疼痛钻心,单一事件所产生的挫折和负面情绪,一定要挺180天再决定。

心理问题,不光青少年,是全民性的,内在的归因在教育:义务教育和成人再教育或者说再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你所有的压力都少有动力去相辅相成,这是很很危险,你所有教育成本和压力的最终归宿都是升学,然后不断伴随着资源的内卷,大人和孩子都身心俱疲但都无法潇洒退场。

运动对于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但也不保障一定是正向作用,所以每个人也都需要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等,在独处时压抑时能治愈你,让你重回平静。

而眼下,运动变成了体测达标,音乐变成了考级,文学变成了写作加分项,义务教育变成了改变人生的绝佳机会甚至唯一机会...

在我看来,文学、艺术、音乐等等以完整学科门类的方式给孩子,都尝尝,看看孩子喜欢啥:布鲁斯、爵士、电子、古典、民谣都可以,然后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系统刻苦地去学习,可以吃苦但不能“奴役”。

我想起于谦老师教育儿子于思洋:你好好表现,大了把你送幼儿园。结果于思洋还认为去幼儿园是一种奖赏,努力表现,虽然最终发现去幼儿园没那么好玩,但其间的过程,则没那么多压力,因为去幼儿园成了他好好表现的动力和奖赏。

而义务教育的内容本身呢?那些可能有一些难度的数理化等应试内容,其实是孩子们未来可以系统学习热爱事业的敲门砖,因为义务教育的应试终点在大学,是跟职业最具相关性的学习场所,其实你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想学什么,如果孩子明确了,你告诉他,你现在学习的意义,那些分数,决定你将来是否有机会选择你热爱专业的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和最志同道合的伙伴。

这种以动力为先导,以人格独立选择为基础的教育,是我们心之所向的。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耿鹏飞

体坛周报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