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杯”,换个名字可好?

王勤伯02-15 14:00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王勤伯

今年1月,一些细心的媒体发现了关于中国足球的一个重要消息:中国足协公布的2020年中国足球赛事日程表,没有此前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杯”足球赛。

联系到此前“万达退出一方”的集团声明,不少人以为万达可能从此对足球变得冷淡,中国杯就此消失。但也有媒体记者获得了近乎半官方的消息,万达和广西还想继续举办这个赛事,有可能会把比赛日期放到9月或11月的FIFA比赛日。

如果对照国际足球日历,这个解释也算合情合理。

由于今年夏天在欧洲有欧洲杯,在美洲有美洲杯,很多球队格外珍惜3月的FIFA比赛日,这是俱乐部赛季进行中的最后一次国家队集训和比赛时间,教练们希望借高水平的热身赛确定大赛最终名单。如果远赴中国踢一个有钱赚但对手水平一般的赛事,会不利于大赛备战。

笔者想要讨论的不是对手的问题,而是“中国杯”命名本身的问题。早在2017年首届中国杯举办的时候,笔者就已提出疑问,现在既然暂时不办,我们可以有时间对这个问题再做一次讨论。

王健林出资举办中国杯,为中国国家队邀请热身对手,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赛事命名上,却有些不严谨。

众所周知,用国名来完整命名足球赛事,涉及整个国家的足球发展甚至足球传统。通常是跨联赛等级的全国性杯赛——国家杯——才有资格以国名命名。很多赛事在历史上推动了该国足球发展,甚至是百年级别的老牌赛事。

举例说,法国杯、意大利杯、葡萄牙杯、巴西杯、阿根廷杯,这些都是全国性杯赛,低等级联赛的球队也可以入围,从最早的轮次打起。

“国名”体现最好的是法国杯,每年法国杯一开打,媒体就会大篇幅地讲述法国地理课。这个赛事不仅法国本土的球队可以参加,法国海外省的球队也可以参加,会有来自印度洋的留尼汪、来自加勒比海瓜德鲁普、来自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球队远跨重洋来法国本土参战。通常是法国足协在克莱枫丹基地为他们提供食宿,这些小球队克服万难的旅行故事成为报纸的卖点,公众饶有兴致地阅读这些故事,也更加了解法国领土的组成。

另外有一些国家的杯赛采取其他方式命名,例如西班牙的国王杯、英足总杯、德国足协杯——但在外界的理解上,这些都是“国家杯”——DFB-Pokal(德国足协杯)在中文常被简称为“德国杯”,英足总杯在一些拉丁国家也被翻译为“英格兰杯”,其实英格兰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万达能够找到“中国杯”这个空缺,原因是中国足协把自己的全国性杯赛命名为“中国足协杯”。这也符合我们国家的足球真实发展水平,因为中国足协尽管财力日渐雄厚,但一直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足够的愿望?)去举办法国杯、英足总杯一样职业和业余球队大规模参加的杯赛,不叫“中国杯”可以理解。

但以国名命名一个国家队的锦标赛事,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格外罕见的,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

同时,赛事也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在2018年和2019年都出售了冠名权——格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这里就更有问题,一家企业把“和中国二字同框”的权利卖给了另一家企业。包括比赛地点的选择,也涉及到万达自身的商业利益考虑,一直定在广西,这里又产生了类似的问题。

作为球迷,我的愿望是中国有更多的人踢球、在中国有更多可以让人踢球的场地、中国的草根足球越发红火。同时,我也希望未来可以看到真正的“中国杯”——促进足球普及、提升草根足球热情的赛事,在每个省市都有多家职业和业余俱乐部参加,通过一层一级的淘汰赛晋级,在赛制上采取法国杯、英足总杯的做法,增加豪门和草根碰撞的概率,一旦出现小球队越走越远的神话,全国球迷都为神话激动、为他们加油!

就算现在做不到,这个希望也不能轻易放弃。中国有那么多喜欢足球的人,当然也配得上有一个广泛参与的“中国杯”。这需要中国足协提高自己对足球运动发展普及的认识,也需要有更多热心人、志愿者(而不仅仅是烧钱的富豪)参与到基层足球里去。

那么我就公开呼吁一下: “中国杯”能否考虑换个名字(比如“万达体育杯”或“万达杯”),把“中国”留给更广泛的足球参与人群。中国足协也需要认真思考,接受一个企业把一个商业赛事命名为“中国杯”的决定是否正确。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王勤伯

体坛传媒驻意大利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