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林良锋
上一篇说到扎瓦罗夫破纪录。
扎瓦罗夫能卖到600万美元高价,很罕见。引援和买货一样,眼见为实。扎瓦罗夫(下图)在1988欧洲杯十分突出,是苏联在半决赛完胜意大利的功臣。
那场半决赛的首发,在1990世界杯之前,已经走了6人。欧洲杯前夕,苏联全队无一人效力国外俱乐部;决赛2年后,全队都成了“雇佣兵”,不再是“国家干部”。苏联将球员以“干部”的形式挂靠各国人事局,踢球只是“副业”。中文语境里,这些运动员被冠以“专业”的称号,西方媒体并不买账,管这个叫“政府资助”。
当他们再次于国际赛场集合,苏联已经变成了独联体。参加1992欧洲杯的独联体,20人的阵容有11人在国外俱乐部踢球。
大部分国脚出国时,身价低廉,连大概的转会费都无从查找。1988欧洲杯那届苏联队,能上场的还能前往五大联赛,没机会出镜的就只好听老天安排。有几位分别去了瑞典、以色列和土耳其,有的甚至不惜委身德乙。即使德乙也挣的比国内多几倍。这些人重聚在国家队,和那些尚未出国的晚辈有较大隔阂,毕竟见过世面。苏联乃至后来的独联体,战斗力大不如前。
苏联在1990世界杯小组未能出线,所赢一场还是喀麦隆恩赐(主教练是俄罗斯人内波姆尼亚奇,后来带过沈阳海狮、申花和鲁能);到了1992欧洲杯,独联体打平了小组前2场,末轮若击败已经出局的苏格兰,还有机会出线,结果却以0比3大败。西方俱乐部以惊人的低价,拆了苏联足球的“T-34”,此后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再未有过80年代的实力。不是做东,俄罗斯不知还要等多久才能打进世界杯八强;而2008年欧洲杯,俄罗斯打进半决赛,多亏了国内金主给俄超豪门注资,留住了主力。
苏联球员留洋的势头虽然汹涌,时机还是来得太晚了。这140多笔转会,发生在短短两年里,和南斯拉夫等国球员出国淘金相比,小巫见大巫。二战结束至90年代初,近半个世纪里,南斯拉夫球员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大的留洋群体(接下来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仅五大联赛,就有南斯拉夫各族球员两百多人;算上五大的次级联赛,以及奥地利、瑞士、比利时和荷兰等国,这个数字还要翻几倍。波、罗、保三国在欧洲主流联赛的人数也不少。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大赛成绩普遍欠佳,西方俱乐部无从跟踪这些国家的球员,加上国内生活水平不高,卖不起身价。
前文说到南斯拉夫球员效力曼联,80年代初已经有30万英镑身价。到了1988年,作为欧洲杯亚军成员,苏联前锋巴尔塔沙(上图)加盟英甲伊普斯维奇,跻身英格兰足坛的苏联第一人,身价不过20万英镑。这就是主力(扎瓦罗夫)和替补的区别。20年前英格兰世界杯冠军成员马丁彼得斯(上月刚刚作古),从西汉姆加盟热刺就有这个价了。巴尔塔沙这笔转会费,基辅迪纳摩拿了大头,苏联体育局也分了一杯羹,到巴尔塔沙手里就只有零头。但这个零头已经让他非常满意和兴奋。
波兰世界杯队长德伊纳加盟曼城时,买方因为手头拮据,竟拿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充数(曼城的赞助商之一就是一家日本办公用具品牌)。卖方居然也愿意接受。无它,穷惯了。巴尔塔沙转会时(略早于扎瓦罗夫加盟尤文),身价最贵的东欧球员,来自被苏联在1986世界杯打残的匈牙利。德塔利身为匈牙利队长,1987年从布达佩斯爱国者(普斯卡什母会)转会德甲法兰克福,360万西德马克。史上首次,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球员,转会费越过200万美元大关。同年,古力特从埃因霍温加盟AC米兰,破了世界纪录,身价1800万荷兰盾(约合900万美元)。
扎瓦罗夫的纪录,两年后被塞尔维亚人德拉甘·斯托伊科维奇(上图)打破,这位后来的广州富力主教练从贝尔格莱德红星转会马赛时,刷出1000万美元的转会费。这两人,作为苏联和南斯拉夫球员身价的终极体现,为日后同胞争取匹配的市场价格,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