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会史话系列(16):苏联球员走出铁幕

林良锋01-17 20:24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林良锋

上回说到谁是苏联足坛出国第一人。

严格来讲,哈奇帕纳基斯和津申科也不算先驱。在他俩之前,已经有人在国外踢球。七十年代中,有不下三人在东德和波兰的俱乐部踢球。但他们也不算转会。多尔戈夫、卡里莫夫和伊万诺夫分别是东德和波兰驻军的球队成员,他们为当地的厂矿企业球队踢球,多是以教练兼球员的身份,属于老大哥下基础传帮带。从苏联体委的态度,我们大致知道他们没拿哈奇帕纳基斯当自己人,纯粹的俄罗斯人还用不完呢,少个把外族归化球员有啥影响?

苏联球员,特别是国脚级的,出国踢球的起点始自谢尔盖·沙弗洛。沙弗洛是乌克兰裔,但在当时的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成名,因表现杰出,天资不错,被“调”到莫斯科效力斯巴达克。斯巴达克主教练贝斯科夫同时又是国家队主帅。沙弗洛为斯巴达克夺得1979年全苏锦标赛(苏联顶级联赛),并参加了莫斯科奥运,半决赛输给东德,只得铜牌。达萨耶夫、祁迪亚图林、巴尔塔沙和沙弗洛是队友。1986年,沙弗洛加盟莫斯科鱼雷(苏联海军的球队),已经30岁了。

这个年龄在苏联,以及当时的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运动员的竞技生涯到头了。退役去地方足协或体委带梯队,是很多人的出路。时来运转,奥地利人又找上门来。有招聘津申科的经验,维也纳快速成功签下了沙弗洛。他在1987年转会维也纳快速时,已经31岁“高龄”。和津申科一样,沙弗洛也立刻为快速夺得奥甲。职业生涯暮年,还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不错了。普斯卡什加盟皇马时,不也这个年纪?

沙弗洛出国,让苏联国脚们像滚雪球一样竞相留洋。中国改开十年后,戈尔巴乔夫也开启苏联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开放。苏联球员终于迎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契机。苏联体委对运动员出国有限制:须为国家赢得过荣誉,30岁以上。我国的类似政策略为宽松,足球运动员28岁以上就符合部分条件。得益于苏联在1986年世界杯和1988年欧洲杯上的突出表现,那两届国脚中的大部分被“批发”到西欧。意大利世界杯之前,共有30多名苏联球员走出“铁幕”,至苏联解体(1991年12月别洛韦日条约),留洋的苏联球员接近150人,去向五湖四海,有些地方你做梦都想不到。

混得好的去意甲、西甲,差一点的去英、法、德,大部分人去了北欧,光是去芬兰就有16人,占了一成以上。有犹太人背景的去了以色列,有8、9个。达萨耶夫转会塞维利亚,别拉诺夫去了门兴,扎瓦罗夫和阿列尼科夫接踵投奔意甲老妇,米海利琴科加盟桑普多利亚,利托夫琴科和普罗塔索夫携手去了奥林匹亚科斯。有5人去了英国,东家最好的是坎切尔斯基,他在1991年加盟曼联。其次是库兹涅佐夫,落脚点是格拉斯哥流浪。

问题来了:最匪夷所思的去处是哪里?

很多人会猜非洲。真有人去,还是俩。提卡楚克和塔兰去了摩洛哥。

最不可思议的转会是:当当当当……,日沃特尼科夫同志,请出列!他去的是亚洲。即使是亚洲,你也可能猜是海湾地区或东南亚。托住你的下巴!日沃特尼科夫同志加盟的是“伊斯兰教体育会”,孟加拉首都达卡的一家俱乐部。他不是这家俱乐部唯一的苏联球员,一年之后,两位老战友,库兹涅佐夫(不是去苏格兰那位)和诺维科夫也来了,三人合力为这家俱乐部夺得1993年孟加拉职业联赛冠军。此时,苏联已经解体两年;一度威震欧洲足坛的那支劲旅,烟消云散。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林良锋

体坛周报英超主笔,国际足球评论员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