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奔斗:枫叶国网球这样红 这可得好好“感谢国家”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张奔斗
上月印第安维尔斯和迈阿密两站大赛的看台上,我们看到了很多面加拿大国旗。这并不奇怪,冬春季节的南加州和佛罗里达,原本就居住着不少有钱有闲的加拿大人,为躲避北国家乡的严寒而南飞到温暖之地——人们称他们为“snow bird”,他们就像是每年冬天飞来而夏天又飞走的候鸟。
今年的这两站大赛,给了加拿大候鸟们足够多的理由欢呼与自豪。安德莱斯库在印第安维尔斯赢得女单桂冠,沙波瓦洛夫与阿利亚西姆则在迈阿密男单四强中占据了两席之地。
这三人创造了多个以“史上第一次”或是“N年来第一次”为定语的网坛纪录,不再一一列举。但最美妙的是,即便是三人中最年长的一位,沙波瓦洛夫也才19岁而已。很显然,未来10年,加拿大将成为网坛一股强大的势力;网球,正寄托着这个冰球和滑雪传统强国新的体育热情。
在中国体育界,“体制”(system),已是一个有些被妖魔化的词语。然而,枫叶国的网球为什么能这样红,首先必须感谢体制。
加拿大网球协会2007年在蒙特利尔建成了国家训练中心,并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训练基地。从那时开始,富有潜质的青少年选手就有了一个极好的去处。安德莱斯库回忆起青少年时光,“国家训练中心里的教练、体能师和运动心理学家们都非常专业,我们不仅从小掌握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而且开心得就像一个大家庭。”
从成名球星拉奥尼奇与布沙尔,到年轻一代安德莱斯库与阿利亚西姆,都曾在或仍在国家训练中心受训。用我们的一句俗语,他们是“体制内的人”。当然,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沙波瓦洛夫的成长方式更接近于家庭模式,他从5岁开始就被身为网球教练的妈妈带上球场,他妈妈本就拥有一家网球俱乐部。
加拿大这套体制的美妙之处在于,如果球员选择了在国家训练中心受训,他们将得到很好的资源。而即便他们选择“单飞”,只要他们的成绩能够达到一定标准,他们仍将得到加拿大网协的一部分资助。从这个意义来说,体制内外并不会得到区分对待,只要你能为加拿大网球增光,你就会得到来自体制的扶持。
加拿大网协首席执行官兼主席迈克尔·唐尼最近也成了媒体追访的红人,他的表态也相当低调理性:“很多球员以及他们的父母和教练共同创建了加拿大网球的成功,加拿大网协只是背后的助推器。”
非常可贵的是,加拿大网协并没有将所有资源倾注在几位高水平球员身上,而是一直力推草根网球。他们深知,只有更多的人拿起球拍,才能有更丰厚的人才库。在他们的多年坚持下,网球正成为加拿大一项非常流行的体育项目,唐尼也确认:“多年来,加拿大的网球人口都呈两位数的高速递增。”根据加拿大网协公布的官方数字,过去一年中打过网球的人占据了总人口的18%,这可是一个极端惊人的比例。
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当然也功不可没。拉奥尼奇出生于黑山,阿利亚西姆的父亲是多哥移民,安德莱斯库是罗马尼亚背景,沙波瓦洛夫出生于以色列,父母则是俄罗斯移民。他们从欧洲和世界各地带来了对网球的热情和天赋,该国的优秀青少年选手中还不乏亚洲面孔。
加拿大一直是多元文化的倡导者。但和所有移民必须经过重新锻造的美国“大熔炉”不同,加拿大人一直自豪地自比为“马赛克”——每个国家的移民都带来独特的色彩和式样,共同镶嵌出一副美丽而不失个性的图景。
除了国家体制和移民政策之外,加拿大网球的繁盛还要感谢一个人,拉奥尼奇。将一位现役球员称为“先驱”听上去有些怪怪的,但这位大满贯亚军的确是第一个在国际舞台大获成功的加拿大球员,如今这帮20岁不到的孩子们,真的是“从小看着他打球长大的。”
沙波瓦洛夫确认说:“这真的就像是滚雪球效应——先是老大哥内斯特,然后又是拉奥尼奇与波斯皮希尔,小时候我和阿利亚西姆一起观看他们的戴维斯杯赛直播,真是最激动人心的记忆。”网协主席唐尼也回忆说:“这帮孩子从10岁出头开始,成天就谈论拉奥尼奇,他的成功给了他们巨大的激励。”
拉奥尼奇对于自己的关键角色当然是非常欣慰,他誓言:“加拿大网球的兴旺才只是开始。”而安德莱斯库的教练也断言:“加拿大网球刚刚进入了黄金年代。”
说到拉奥尼奇,别忘了,排名世界第15位的他仍是加拿大的头号球星,28岁的他应该还能有几年的好年景。严重受伤的波斯皮希尔最近也复出了,布沙尔尽管战绩沉浮起落但一直能刷出一份独特的存在感,双打高手达布罗斯基因为和徐一璠固定搭档也为中国球迷所熟悉——真的,突然之间,加拿大网球就已如此枝繁叶茂人才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