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越野滑雪选手今何在?硬件+“赛感”仍存差距

宫珂03-05 12:55 体坛+原创

      体坛+记者宫珂报道

      虽然3月1至4日进行的国际雪联越野滑雪积分大奖赛北京站中不见王强、李馨等名将的身影,但本站比赛却成为了跨界跨项选手们练兵的舞台。他们中大部分人从2017年夏天才开始正式接触专业的越野滑雪训练,本站比赛也是他们为数不多参与国际雪联赛事参赛机会。其中, 19岁的新疆小伙吾尔开西在第二天首钢赛区的比赛中拿到了男子组第43名,16岁的小将杨连红在首钢赛区中拿到女子组第35名。虽然在全部选手中,跨界跨项选手们的名次仅能算得上是中游,但考虑到他们有限的专项训练时长,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我对自己整体的进步很满意,但对自己三站比赛的表现不满意。”在首钢赛区打出一个43名的名次后,吾尔开西有些遗憾自己没能在延庆站再接再厉,预赛结束后他也没有离开赛场,正准备去赛道一旁“围观”学习欧美选手们的技术。“不管是在专项有氧方面、技术方面还是场地变换(适应)方面,都有差距。”

      和吾尔开西一样,见证了跨界跨项选手们成长的孟庆军教练在北京站的三场比赛中也看到了差距。带领一支“全华班”教练团队培养跨界跨项选手,孟庆军自己也在摸索与学习的道路上。

      “能来走一遍国际雪联比赛流程,下次就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了。”在三天的比赛中,最能让孟庆军感受到差距的当属中外选手在雪板和蜡师配置上的差异。在越野滑雪项目中,选手们需要根据比赛气候状况和雪质情况选择软硬程度不一的雪板和不同型号的雪蜡,而每位运动员由于身高、体重和技术特点不同,对打蜡的方式也各有偏好。目前国外的选手们大多有磨合较好的蜡师随行,但在这方面,我们给予队员的支持尚有差距。

      除了蜡师与打蜡技术这些硬件上的条件暂时落后之外,孟庆军还看到了选手们在临场比赛策略的使用方面仍显稚嫩。北京站三站比赛适逢升温天气,赛道雪质偏软,而且每一站比赛雪的质感还会各有差异,这就要求选手们根据赛道状况调整滑行技战术,在正式的越野滑雪比赛中,户外场地的雪质状况甚至还要更加复杂。但在这一点上,由于跨界跨项选手们的滑雪经验远远不够,用孟庆军的话来说,他们“对雪的概念”还不够清晰。

      “太阳晒过的雪会有冰晶,刚刚造出来的雪会比较‘面’,雪也分很多种。”孟庆军介绍道,“雪软的时候该怎么滑?有冰的地方又该怎么滑?在赛场有‘阴阳面’时如何利用雪板的打蜡?这个项目中,场地雪质和器材、雪蜡以及技术的配合,缺一不可。”

      目前,国家集训队的顶尖选手与世界高手们差距明显,在1月刚刚结束的世锦赛上,中国选手们想要闯过短距离项目预赛关都困难重重,想要让跨界跨项选手们加速追赶,更是前路艰难。不过,能够以比赛的方式明白差距在哪里,对跨界跨项选手而言则并非坏事。

     去年夏天,跨界跨项选手们迎来自己的第二个夏训时,孟庆军为他们设计了每天7小时的高强度交叉训练方法。除了必备的滑雪课之外,每天的力量课和体能训练也交替进行,选手们的跑步滑雪距离动辄便超过当日50公里大关。在北京站,这些体能方面的积累和“雪感”的初步培养已显现成效,但接下来,在雪上磨合找“雪感“已不再是跨界跨项组队员们的当务之急。在北京站后,孟庆军和队员们将转战全国青年运动会、全国冠军赛的赛场,让队员们在比赛学会与雪“打交道”。从寻找“雪感”到提升“赛感”,跨界跨项选手们再度迎来了新挑战。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