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棋界都有常青树,为何中国棋界没有?
记者谢锐报道 出战第三届世界最强棋士战预选赛年长组的有刘昌赫、徐奉洙、徐能旭、高尾绅路、结城聪、山城宏、羽根直树、王铭琬、车敏洙等棋手,他们有的刚过40岁,有的已经过了60岁,依然拼杀在棋战第一线,诠释着“职业棋手”的含义。日本夺冠最多的53岁赵治勋甚至还不愿参加年长组,而是加入常规组,要与中韩年轻棋手一决高下。
参加年长组的中国棋手仅有俞斌和芮乃伟两人,他们首轮分别不敌今村俊也、刘昌赫,导致年长组出线名额早早地与中国棋手无缘。连续几届三星杯预选元老组,报名参赛的中国棋手仅有俞斌一人,独自参赛的他势单力薄,倘若未能出线,等于将元老组名额拱手相让。
为什么中国年过40岁的棋手即很少参加职业比赛,而是选择半退呢?还是与参赛机会多少有关。中国最大最根本的棋战是围甲联赛,不能打上围甲联赛的话,职业棋手一年的收入即无法保证;退而求其次,如果能参加围乙比赛,亦可藉此生存。但如今这两项赛事都是年轻棋手的天下,36岁的古力已经是围甲联赛中最年长者,随着胜率的逐年下降,他多少有力不从心之感。
如果不能参加围甲、围乙,仅凭头衔战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职业棋手。为了节省成本,棋圣战、名人战、天元战等头衔战预选自费参加,甚至干脆取消预选,只是根据等级分排名确定本赛人选。本赛前几轮对局费仅有数千元,一经淘汰即到此为止。不能打入决赛的话,头衔战对局奖金微乎其微。
因此,在中国棋界,倘若不能成为围甲、围乙主力(尤其是围甲),就必须考虑其他出路。这也是常昊、邵炜刚、王磊、刘菁“龙一代”选择改行的原因所在。常昊本来最有希望成为中国棋界第一棵常青树,但围甲竞争过于残酷,让他与柯洁、芈昱廷等95后甚至谢科、廖元赫等00后一起竞争,不太现实,最终他还是不得不离开一线。
中国象棋界却有不少常青树,年过70岁的司令胡荣华前两年还参加象甲联赛,竟然保持不败;老黄忠一般存在的柳大华年过花甲,却依然冲锋在前。问他为何不退出一线,将机会让给年轻棋手。他自信满满地回答:我比他们下得好!这种状况在围棋界无法理喻,根源在于:象棋界年轻辈形成的冲击力还远不够。
日本情况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没有围甲联赛,仍以各大头衔战为主,各项比赛都设有层层预选,并且发放对局费。因为参加预选赛的机会甚多,相当于棋手们参加围甲联赛,所以日本棋手不愁没有参赛机会。尽管收入多年不变,甚至总投入还有逐年下降之势,但大家都能在一个较低层面上竞争,获取奖金维持生计。
而且以日本棋手每周一盘棋的节奏,他们的职业寿命都会相应拉长。赵治勋、小林光一、小林觉、依田纪基他们当年不见得下得过聂卫平、马晓春,但如今他们还是他们,而聂马早已不是当年的聂马。
韩国也有围棋联赛,打不上联赛的话,收入堪忧。但韩国还有元老联赛、元老VS女棋手擂台赛等赛事,尽量为年长棋手们创造比赛机会。不过,因韩国头衔战近年来大幅萎缩,年长棋手们的日子愈发难过,这也是事实。即便是名满天下的李昌镐,也不得不承受比赛稀缺之苦,所以他很愿意来中国参加各种邀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