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国足集训队训练营:第一期,先培养凝聚力
体坛周报记者王晓瑞北京报道
这个人是谁?他叫什么名字?他是哪家俱乐部的?过去几天,守候在北京体育大学国家训练基地A座的球迷们,相互打听而猜想。别说是球迷,就连蹲点前来报道的记者们,也分不清一位又一位小青年是为何人。从10月8日开始,当一批23岁-25岁的年轻人来到北体大,穿上国足队服,很守规矩地漫步于校园内,步入的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国家男子足球集训队训练营。
这不是体育界过去很流行的深入校园活动,而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冲击2022的一支国足后备军。在北体大,他们成为最受瞩目的一群人。早晨空腹采血、身高体能检测、最大摄氧量测试、心理问卷调查……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一到两名学校专业老师陪同,“这些球员挺听话的,但也够让人陌生的,我真叫不出几个名字。”一些室外训练和拓展项目,还会引来好多学生围观,“快来看,这是国家足球队的。”
日常安排是紧凑的,但没有想象中那么“魔鬼”。第一天,清晨6时天还未亮,便要扛着睡意起床。一小群人是幸运的,他们能到体育场跑一跑、跳一跳。“去泰安前,真的不会动球吗?”集结日当晚,有球员天真无邪地发问道。在这方面,集训队没给队员做出硬性规定。但保持体重不涨,是大多数人都会在意的。
于是,每天下午的拓展练习,便是很受球员们欢迎。特别是穿越电网,你一言、我一语,商讨如何保证整个团队集体过关。“这一项所考验的,不只是穿越技巧、相互协作,还有你们作为一个团队,是否有着资源分配、资源运用的能力。到底谁先过去?谁先用好大网格、小网格?这些计划,是需要事先思考一番的。”负责人牛志培有时会特别严厉,但他的每一次讲解都很耐心,“这就是我们训练这项内容的目的。”
培养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这是除了机能测试,队员们感受到最深刻内容。”一位队员笑着同记者表示,他很理解集训队安排这些环节的初衷,“说到底,我们还是集体运动,得有集体主义观念……”
8日晚上,集训队全体开了见面会。主教练沈祥福、副领队林乐丰和杨晨都在队员面前,一一正式亮相。还有一些讲话听起来“意义重大”,这让很多队员感觉到重任在肩。过了一会儿,一些人被抽到心理测试,主要做些心理问卷调查。多年以来,中国球员每到国际大赛,经常会因背上心理包袱而发挥欠佳。发放心理问卷调查,这意味着,首先还要从细节入手。
10日这一天,53名队员集体得到“优待”。“去看电影啦!”放映的是一部韩国片,名为《鸣梁海战》。这是讲述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12搜军舰,以弱胜强击退日本水师的传奇。有些队员其实也曾看过,但以一支球队集体50多人共赏,这还是头一回。幸运的是,集训队这次没要求队员们写观后感,让很多人松了口气,“幸亏没安排啊,这要是写字,真是太伤脑筋了。”
十月的北京,天暗得很快,吃过晚饭以后,夜幕就已悄然降临。如果不参加心理问卷调查,队员们会利用饭后时间,到超市买点东西;还有个别已经当爹,或是完成订婚者,会把难得的空闲时间,分享给手机屏幕另一头的家人。训练营不要求上缴手机,也没命令必须11点前熄灯,但会挨个查房计数。偶尔也会有熟人来电,询问吃得如何、睡得可好。经历是特殊的,每个人心中都在探寻明天会是怎样。
今明两天(10月12日和13日),集训队就将分批奔赴泰安,等待他们的是军训。这可能会很枯燥,恐怕会彻底脱离足球数周,“估计会瘦了吧,也可能会黑了吧?”还有人畅想是否真的会登顶泰山,或是在湖边修炼体能。但不管怎样,北体大的4日“校园生活”,正在接近告一段落。从北京到泰安,要迈出很多步才能到,但这只是集训队计划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