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小琰亚运手记】中国体育,越活越年轻

严小琰08-17 11:15

记者严小琰报道

2006年秋,我踏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趟出国之旅。作为体坛周报入职不过半年的一个新人记者,我被派往中东富庶之地卡塔尔多哈,采访了那一年的多哈亚运会。为了尽快成长为一个可用的成熟记者,好赶上北京奥运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果断放弃了直升研究生的名额,直接投身工作岗位奔赴新闻前线。

多哈亚运便是大战之前的热身之战。那一年,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两年,无论对年轻的我,还是对静待爆发的中国体育,都还有两年的准备期。作为一个新人,同行的除了整个体坛周报亚运报道团,还有彼时尚未退休的我的父亲,上海解放日报的资深体育记者严子健。毫无疑问,我享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帮带”的福利,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对行业的热情升温,就像当年中国体育的竞技水平一样,行驶在一条快车道上。

我还清晰地记得很多当年的细节,卡塔尔这个沙漠国家用绿色的人工草地和塑料树来装点主干道,亚运会新闻中心食堂的芒果汁得到了全世界记者们的喜爱……还有的,就是刘翔。

彼时,他顶着雅典奥运会冠军和刚刚打破世界纪录的光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在亚洲赛场上,他早已是所向披靡。我记得赛前的一场公开训练课,当时汇集了无数亚运前方记者前去采访。除了平时在上海本地的一群刘翔条线“老面孔”,许多闻风而至的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的媒体,甚至路透社、半岛电视台这些外媒也都悉数出动。那时候,采访刘翔的记者以央视冬日那和上海本地媒体为两大阵营,我这个上海籍的非本地媒体也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训练课后,习惯性地由孙海平教练代替刘翔接受采访,被众多上海记者包围住的老孙就像平时在莘庄基地一样脱口就是一连串上海闲话。

这可把外圈的外地记者们听傻了,因为听不懂,于是拼命伸长了胳膊,递着录音笔,恨不得把设备都塞到老孙嘴里。一直到当时还尚未退休的北京晚报记者孙保生老师大喊了一声“孙指导,我们听不懂啊!”

才让孙海平恍然大悟,赶紧切换了语言频道。孙保生老爷子当年可是篮球新闻界的泰斗,在行业里他和我父亲被并称“南严北孙”,都是有江湖传说的人。而他俩作为两个篮球记者,也都巴巴地跑来看了这场训练课,我爸甚至和孙大爷开玩笑,要给他做沪语翻译。可见那时,刘翔是个多么稀罕的人物,他几乎就是中国体育的半壁江山。那时候田径队就有这么一句酸话:中国田径分为两块儿,一块儿叫中国田径,一块儿叫刘翔。

那已经是12年前的事了啊。

12年间,刘翔经历了两届奥运会的伤退,而中国体育也在走过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盛世绽放后,从“金牌至上”走进了如今全民体育的大潮中。12年后的中国田径不再是简单的“两块儿”,短跑、接力、跳跃、投掷,各项目百花齐放,马拉松更是成为在中国开展得最如火如荼的全民体育项目,甚至成为引领全民健康风潮的国民第一运动。中国体育也在变革中涅槃升华。

今天,我又踏上了亚运会的征程,代表体坛周报参与到2018年的雅加达奥运会的报道工作中。我那个篮球圈老记者爸爸和保生大爷都已退休多年,我也已为人妻、为人母。现在的我已经可以自称是个老记者了,而我觉得,中国体育正在越活越年轻。

2018亚运会  /   刘翔  /   孙海平  /   专栏  /   深度  /   场外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