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邓亚萍:中国运动员距离劳伦斯奖还有多远?

段伊伊02-28 20:07 体坛+原创

      体坛+记者段伊伊报道

      2018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典礼已经落下帷幕,除了照例出席的学会成员邓亚萍和李小鹏外,中国的现役运动员中只有张继科一人受邀参加,而在提名和获奖名单中,更是难觅中国运动员的身影。

      在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历史上,姚明和刘翔曾得到最佳突破奖,2015年,已经退役的李娜收获特别成就奖。“姚刘李”的出现使得中国运动员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达到峰值,然而当三人淡出竞技体育舞台后,那个被期待已久的“接班人”似乎还未出现。

      中国运动员距离体坛“奥斯卡”究竟还有多远?劳伦斯奖的评选机制是否更青睐于职业体育项目?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如何能掌握到真正的话语权?关于这一系列问题,体坛记者在摩纳哥与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前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邓亚萍进行了简短交流。

      体坛:作为劳伦斯世界体育学会成员,您如何看待“中国运动员距离劳伦斯奖还有很远”这个话题?

      邓亚萍:中国运动员一个提名都没有,最近有很多人提到这件事。对于劳伦斯这样一个奖项来说,在挑选候选人时其实应该更加全面,因为它应该是从整体的角度,对一年来世界上最棒的运动员、团队和组织表示认可。这个组织和这个奖项拥有很高的影响力,被称为“体育界奥斯卡”,怎么样让它能够更好地完善机制,得到更多国际的认可,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体坛:从历届的候选名单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劳伦斯奖更青睐职业体育项目?

      邓亚萍:整个国际社会的大趋势是这样,奖项的筛选机制是由全球的体育记者来投票。其实我们可以看看每天的新闻版面,不论是纸媒还是互联网,每天的主流项目是什么?无非是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赛车等等。这些项目每天都拥有持续性的报道。很简单的道理,你在大众眼光中能够占据的时间有多少,最终入选的比例自然也有多少。

      如何做到百花齐放,让其他体育项目能有曝光率,这不光是媒体的问题,也是项目组织和协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像国际奥委会一样,每一次奥运会结束后,内部会根据门票收入、转播、销售情况和观众反馈等因素进行投票排序,处于末端的项目就很有可能会被淘汰。国际奥委会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能够不断吸引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关注奥运。

      所以不能只从单方面评价这个奖项的筛选机制,应该是每个项目本身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关注的人多了,版面自然会有。

      体坛:平昌冬奥会期间,因为赛场上出现的各种争议判罚,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话语权”问题被不断提及,进入北京冬奥周期,您认为在“体育外交”这一块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邓亚萍:我从1997年开始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直到2010年由杨扬接任。在我看来,想要在国际组织里拥有话语权,不仅仅是参与这么简单,而是要参与制定规则。这件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想要实现并不容易,目前公众看到了一些问题所以就此讨论,实际上,我们的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情况,所以才会不断地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等积极参选各个国际单项协会委员,这件事已经做了很长的时间。当然,从现状来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其中认可的不仅是个人的工作能力,还有人格魅力。

      举个例子,就像在日常工作中,一个员工不光是自己能干就可以,还需要和大家交朋友,帮助他人,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最终才能确定你在团队的地位。如今中国运动员的语言水平越来越好,性格也越来越开放,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我相信这方面会越来越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