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中超球队不再随意改名 仅可改1次且须中性
记者肖良志北京报道
中国足球改革一直在持续。从管理机制到青少年,从男足到女足,从职业联赛到地方协会,中国足协一直在酝酿最有利于中国足球发展的“组合拳”。近期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足协祭出的“组合拳”就包括规范俱乐部名称、更为科学有效地用好U23政策杠杆等。
其中,2018赛季的U23政策早已有了方案,只不过涉及到足球改革,并非是中国足协一家之事,所以,新的政策落地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1、今后只允许俱乐部改名一次,且更改后的名称必须是中性。
规范俱乐部名称,逐步走向中性,既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的明确要求,也是中国足协长期以来一直在酝酿的重大事宜。接下来,中国足协将寻找合适的机会,落实这一要求。初步的方案是今后允许俱乐部更改名称一次,但是更改后的名称必须是中性。
这是百年俱乐部的要求,也是俱乐部属地化的象征。所谓的中性名称,一般情况下都会带有一座城市的符号,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投资方是谁,中性名称永不过时。实现名称中性之后,不管俱乐部的投资商如何变迁,俱乐部和球队都不会再有颠沛流离的恐惧感,才会真正出现“爱上一支队就是爱上一座城”的感觉。
改为中性名称,实际上是把一家俱乐部永远留在一座城市、一个地区。2015年以来,中国足协已经推出了禁止跨注册协会转让的政策,大家都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为实现中性名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是中国职业足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是足球俱乐部实现大众化的必经之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同时需要所有投资商转变搞职业足球俱乐部就是做广告的观念,要意识到搞职业足球俱乐部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投资,是承担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以传递足球的真正价值。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在规范俱乐部名称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2、官方文件中的队名不再出现具体的企业名称。
既然实施俱乐部名称中性,球队的具体名字也会有具体的要求,一旦确定实施俱乐部中性名称,中国足协、中超公司官方文件中就不会再出现俱乐部的球队冠名商名字。就像是拜仁、皇马、巴萨、尤文图斯等队伍的名称一样。另外,在官方制定的秩序册里,也不会出现球队具体冠名商的名字。
那冠名商的名字从哪儿看?当然是从球队的胸前、背后广告去看。
2017赛季,16家中超俱乐部全年的总投入在120亿至180亿,仅仅从收支的角度讲,每家俱乐部都是严重亏损,冠名费其实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在16家俱乐部中,除了天津泰达(天津亿利)、辽宁宏运(辽宁沈阳开新)等少数球队之外,绝大多数球队的冠名商都来自于母企业。所以,球队不再出现冠名商的名字几乎没有影响。
现在是全媒体时代,电视转播和网络直播是宣传企业的阵地,只要有足够的曝光率,无论是俱乐部还是队伍的名称是中性,都不会影响到企业形象和价值的传播。
3、2018U23最佳方案是确保一名U23在场上,18人名单中至少3名U23,3名U23球员中至少有一名U21。该方案目前待批。
2017年5月24日,中国足协下发了关于调整U23球员出场政策的通知:从2018赛季起,中超、中甲联赛俱乐部在参加中超、中甲联赛、中国足协杯赛的过程中,各俱乐部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U23国内(港澳台除外)球员,必须与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外籍球员人数相同。
2017年6月14日,中国足协对5月份通知中要求的内容进行细化。2018赛季中超、中甲U23政策:
A:2018赛季中超中甲俱乐部国内球员最多报25个,其中至少4个U23球员。若果满足不了,就不接受报名。
B:每场18人大名单至少有3个U23球员,首发11人里至少有1个U23球员。每场U23球员首发人数不得少于首发外援人数,在一场比赛里,每队U23球员实际累计上场人次不得少于外援实际累计上场人次,而外援累计上场每场不得超过3人次。如果违反,视为本场比赛弃权。
C:2018赛季的U23球员指的是199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非港澳台的国内球员。
对于这样的征求意见稿,各职业俱乐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他们不是反对上U23球员,而是希望让U23的出场更加科学、合理,这样更有利于U23球员的成长与提高。于是,中国足协在8月份又出了一份征求意见通知,通知中的方案是始终保持一名U23球员在场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中国足协收集了俱乐部的意见和建议,在8月底9月初就拟定了一份新的U23方案:确保一名U23球员在场上,18人比赛名单中必须至少有3名U23球员,3名U23球员中必须至少有1名U21球员。同时,中国足协依然把6月份征求意见的具体方案作为U23方案之一。
此前,中国足协一直在酝酿为国奥适龄球员推出一个全新的联赛,,只不过难度很大。一名U21球员必须出现在3名U23球员名单中,算是一种补充。
足球改革,不是中国足协一家之事,所以新的U23方案还没有变成最终方案,一旦成为最终方案之后,就会立即通知中超和中甲俱乐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