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排联试行两项新规 中国男女排机遇与挑战并存
体坛+特约记者觅途报道
8月20日,中国U23男排在世锦赛不敌俄罗斯,遭遇两连败,前景不容乐观。不过本次中国队本就无成绩压力,旨在练兵,因为他们除了要面对主力阵容打全运无法参赛的困境,还需适应国际排联在本次赛事首先试行的新规则。
改变一:局数、局分以及暂停规则全面改变
新的规则下,比赛从原先的5局3胜制变成了7局4胜,单局15分。同时局间休息时间从3分钟变成了2分钟,每两局交换一次场地,原先的两次技术暂停取消,但是保留有两次30秒暂停的机会。
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同时缩短时间。单局15分制将大大增加比赛的偶然性,一旦队伍出现卡轮情况,可能没有转圜余地就直接葬送该局比赛。这将使得排球比赛中最为精彩的“逆转”很难再上演。中国男女排经常在比赛中处于“慢热”状态,这项规则如果全面实施,将要求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进入比赛状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改变二:跳发球、后攻落地时脚不准踩线
新规则还规定,跳发球落地时脚不允许踩线。这使得很多球员在这次男排U23世锦赛改变了发球方式,从大力跳发变成了飘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比赛的精彩程度。中国队对阵土耳其的首场比赛中,双方采用跳发球的球员都非常少,而且坚持跳发的队员失误率很高。
其实大力跳发,甚至是一些性能出众的跳飘球,都是利用跑跳增加了击球高度和前冲力量,中国女排发球较为出色的张常宁、刘晓彤都是如此。不过若此项新规实施,对欧美一些队员的影响将更大。大奖赛总决赛期间,中国女排输给塞尔维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接不好博斯科维奇和米哈伊洛维奇的大力跳发。一旦跳发有了落地不能踩线的限制,她们的发球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不得不放弃大力跳发。
另外,国际排联拟实施的新规则还包括后攻落地时不得踩线,不过本次U23并未实施。如果这项规定实施,我们将很难看到比赛中的立体攻。无论男排还是女排,随着队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后攻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战术体系。美国男排、泰国女排的后攻比例都非常高,而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对阵巴西时,正是朱婷的后攻一锤定音。而“立体攻”效果最好的莫过于前排掩护,后排前冲增加高度和速度提高命中率。如果说后攻落地不能踩线,那么前后排之间的战术掩护将很难起到效果。
到底会不会在以后的三大赛中实施这些“新规则”,还需要看此次试运行的结果。新规则的使用,或多或少都有利有弊,随着时间的发展,各队总能合理利用新规则来为自己的队伍“添砖加瓦”。
2013年,国际排联首次在正式比赛中使用鹰眼也曾遭到各方质疑,而即使到现在鹰眼系统仍有漏洞,比如刚刚结束的男排世锦赛亚洲资格赛上,伊朗的鹰眼从动画到图片自由切换,遭到外界一片质疑。不过从里约周期的全面推广来看,鹰眼的的确确增加了比赛的公平公正性,毕竟纵使裁判员反应再迅速也会出现误判、漏判的情况。中国女排在里约周期三大赛收获两金一银的好成绩,离不开郎平指导合理利用鹰眼为球队争取分数和喘息时机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