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涛:费德勒从圣殿重新走上神坛 他反时间规律
特约高网解说胡力涛述评
与年初澳网夺得第18冠时世人普遍的震惊和赞叹不同,费德勒在温网拿下第19座大满贯锦标后,外界的言论反应似乎要慢了那么半拍。这一是因为费德勒在赛前就被广泛认为是男单冠军的最大热门,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无法引发特别迅捷而热烈的情绪性讨论;另一方面,不只是温网,费德勒在2017这半个赛季极具“颠覆性”的表现,也迫使球迷和媒体必须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位“史上最佳球员”,这需要点时间。费德勒打破了许多人们已经习惯成自然的常识或曰定律,连见多识广、两次完成“年度全满贯”的澳大利亚网球传奇罗德.拉沃老先生也发话了:“费德勒已经达到了另一个境界,他不是凡人。”
不是凡人?那恐怕离神就不太远了。
实际上,当费德勒2003年在温网获得首座大满贯冠军后,瑞士人就逐步成为男子网坛“神一样的存在”:人们赞叹他的天赋异禀,沉醉于他的优雅潇洒,看他打球仿佛欣赏芭蕾,而他每次登场获胜就像探囊取物般简单轻松,时间一长 , 人们会把费德勒赢球视作理所当然,甚至把费德勒的球员形象看作是上帝本人——拿着球拍的样子。这一段造神运动在费德勒2009年温网夺冠,职业生涯斩获15座大满贯超越桑神(桑普拉斯)成为史上第一人后,达到了顶峰。
但这一阶段人们对费德勒的神化更多还是停留在对其出众的网球天赋以及全面而纯熟的球技的膜拜,无论书来自球迷群体略显夸张的推崇,抑或是来自媒体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修辞,都还在人们的理解范围内,那不过是职业体育领域里对又一个明星球员的偶像化包装。
随着纳达尔、德约科维奇、穆雷的渐次崛起特别是“四巨头”格局的成型,费德勒逐步走下神坛,时间点大约从2010年开始。在这一年的法网1/4决赛中,费德勒负于瑞典悍将索德林,连续23个大满贯至少进入半决赛的神奇纪录就此终结,费德勒自2003年起首次单赛季大满贯零收获,这一年他的最大成就居然是在法网半决赛阻击了德约从年初开始的41连胜,这标志着他的自我认同身份从统治者变为挑战者,2012年费德勒虽然获得了温网冠军并短暂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但这只不过是“四巨头”轮流坐庄有他一份而已,费德勒并没归位神坛;2013年费德勒继续坠落凡间,他整个赛季连一次大满贯决赛的门都没摸到,世界排名也跌出前四,2014年和2015年,费德勒更换了球拍,找来埃德伯格当“超级教练”,一度世界排名回到第二,也三次闯入大满贯决赛但均负于德约,一方面人们佩服他在如此高龄还如此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人们也在暗自怀疑他已经输给时间再也无法获得另一个大满贯;这种怀疑到了2016年费德勒第一次上了手术台,并在温网半决赛倒伏于他最钟爱的草地上时,同样达到最高潮。此时的费德勒,只留给人们一个以睡姿呈现的背影。
他不再是神,只是一个和命运抗争看起来有点疲惫的凡人。
没人知道宣布去年下半赛季休赛的费德勒在他的身上和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看见的是半年不打的费德勒,在复出参赛的首个大满贯赛事(实际上也是他复出参加的首个正式比赛)中就获得了冠军,而他从1/4决赛开始竟然经历了连续3场5盘大战,然后他在北美又获得了“阳光双冠”;接下来他又跳过了包括法网在内的整个红土赛季,将近两个半月远离巡回赛后,又不失一盘拿下了草地大满贯,这是他在自己的“巅峰期”也就是第一段神化阶段也没能完成的事情。
费德勒的故事开始超出人们的理解范畴,这里的“人们”不但包括球迷和媒体,也包括那些堪称“过来人”的网坛名宿,费德勒的所作所为也不在他们的经验领域内。在谈论费德勒今年表现时,大家用到的最多的词就是“不可思议”——这个词的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谁也想不明白”。
有试图解释费德勒反时间规律现象的前辈,比如贝克尔,他认为“费德勒的妻子、孩子以及整个家庭是支撑他前进的基础。没有他们,他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他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的。罗杰在网球运动员、父亲和丈夫这几个角色中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这也是他如此成功的原因。”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但说了跟没说也差不多。因为贝克尔也没说费德勒是如何找到那个平衡点的——如果他知道的话,阿加西也不会成为德约的新教练。
从同行的角度,那些新生代们不愿称费德勒为神,他们更愿意把他看做外星人,或者一个怪物。但在其他人眼里,费德勒正重新走回神坛,这样大家都会省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