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首进全运会 既是体育改革的风向标也是受益者

丹宁07-14 17:33

特约记者丹宁述评

13届全运会龙舟决赛将于71517日在常德市柳叶湖水域举行,本次全运会龙舟决赛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湖南体育产业集团与体坛传媒承办。

让人多少有些震惊的是全运会龙舟比赛的规模: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4支队伍662名运动员、教练员参赛,赛事设有22人龙舟和12人龙舟两个大项,各分男子组和女子组两个组别,分别将在100米、200米、500米直道赛三个项目上展开角逐,共产生12块金牌……无论是参赛人数、比赛规模还是产生金牌的数量,常德,都将成为天津之外,最大的全运会竞技场。

群众体育走上全运会大舞台,本来就是大新闻,一项龙舟比赛产生12块金牌,在四年前的辽宁全运会赛场,谁能想象得到龙舟会成为全运会比赛项目,而且是金牌大户?

当然,对于内行来说,龙舟比赛的火爆并不让人意外,因为龙舟真正意义体现了全民健康、全民参与,这是老百姓最喜欢的项目之一。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每年端午前后,不管南方北方,只要拥有足够的水面,龙舟比赛的踪影遍布大江南北,这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同时,龙舟比赛又有强烈的竞技性,而且近年来随着中华龙舟大赛等赛事的火爆,原来只不过是民间活动,而且地方色彩鲜明、器材规格、参赛人数、比赛线路长度都五花八门的龙舟比赛,现在龙舟比赛越来越规范化甚至国际化。

而且,龙舟的蓬勃发展符合当下体育改革的大潮,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与美好的前景;传统的竞技体育,如果不能在奥运会、全运会舞台上拿成绩,那么体制内的运动员就没有太多体现价值的空间,而龙舟比赛则不然,标准化了之后,才方便推广,但标准化不会妨碍各地自己龙舟文化的传承,因为还有大量区域性的赛事,那些标准都是他们自己的。在佛山、麻涌这些龙舟赛事群众基础雄厚的地区,老百姓爱看爱玩,不少有实力的老板们也爱参与,旗下龙舟队员年收入几十万人民币的不在少数。比起专业的运动员,他们早就向市场要饭碗了,全运会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展现的舞台,而不是价值的全部。

“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科学性或许有待考证,但至少,龙舟大赛的关注度远远超过笔者观摩过的很多所谓世界级赛事。门可罗雀的赛事没少见过,除了主办者、运动员再无人关注,除了给体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单上再增添一两块金牌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如此,龙舟赛的人气之旺才让人艳羡。笔者观摩过不少站中华龙舟大赛,几天的比赛中,现场观众人数突破十万轻轻松松。这样的人气,大概只有马拉松比赛可以媲美。中国的诸多赛事,仅仅是金牌的狂欢,观者寥寥,影响近乎于无。如何把体育赛事办成“体育的节日,人民的盛会”?龙舟比赛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原来,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比拼的是体制内精英运动员的储备、选拔、训练和比赛,除了极个别项目之外基本拷贝了奥运会的项目,如今本届全运会共设置包括马拉松、柔力球、健身气功等群众比赛项目19大项126小项,各地通过海选、预赛等环节,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到全运会的比赛中,预计有8000余名群众选手登上最后决赛阶段的比赛。

这实际可以解读为群众体育的重要性上升,也可以解读为传统精英体育的没落,国家体育总局的这盘“改革”大棋,让秉承传统思维模式的体育人将无所适从。

以前很多国内的综合性运动会,虽然都说金牌、奖牌不搞排名,但是实际上各省市代表队有个心照不宣的排名,这也是约定俗成之事,而大量群众体育项目的进入,从省市体育局的角度来看,以金牌数为导向、为抓手将越来越难以操作。龙舟比赛还将是一个风向标,因为龙舟比赛乃至其他群众体育一样,不管是竞技还是人才的培养、聚集,有自身不同于举国体制的发展规律,传统意义上体制内的精英管理人员短时间之内是无法适应这样的局面的,因为项目发展和影响,不可控,而且无法彰显他们的不可或缺。龙舟赛事的12金分摊到各省之后,对于传统的金牌榜冲击巨大,大量的群众体育金牌“掺沙子”之后,传统的排名模式将变得越来越难甚至“不可”操作。或许这就是改革的副产品,也说不定就是改革的初衷。

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会产生12块全运会金牌的龙舟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改革的标志。来常德,目睹龙舟比赛的盛况,说不定未来很多年之后回首,这将是中国体育的一个标志性时刻。

龙舟  /   全运会  /   体育改革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