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命令"永不会退出F1 关键在于谁做得更干净
特约记者茅为安报道
“车队命令”之所以富有争议,因为牵涉到一位车手把位置让给队友。一边是体育道德和公平竞赛,另一边是集体利益,这成为F1最难平衡的“方程式”。
汉密尔顿在上周末的加拿大大奖赛上,以杆位、最快单圈、领跑每一圈的完美方式第六次在蒙特利尔称王,庆祝了F1生涯首胜十周年纪念,同时也追平了偶像塞纳65个杆位的纪录——英国人取得本赛季第三场胜利后,随着维特尔受鼻翼损坏影响无缘领奖台,将积分差距缩小到12分。
但赛后,最大的焦点,不是汉密尔顿摆脱摩纳哥的阴霾,不是梅赛德斯今年首次包揽前二名,不是维特尔从第18名追到第四,也不是希特罗尔首次主场比赛终于第一次在F1拿分,同时为加拿大续约至2029年送上贺礼,而是印度力量使用车队命令“未遂”。
印度力量在蒙特利尔表现不俗,趁着维特尔计划外进站和莱库宁在开局阶段险些撞墙,由佩雷兹长期把守着第四,后来奥康也上升到第五。进入最后30圈时,两辆印度力量赛车紧追第三名的里卡多。当时澳大利亚人用软胎,速度上不如用超软胎的佩雷兹和奥康,而法国人因为换胎最晚,轮胎最新,速度稍快。
眼看僵局难以打破,而维特尔已经强势杀到,印度力量工程师分别同两位车手交流,特别是与佩雷兹讨论让过奥康,让后者去攻击里卡多冲击领奖台。但是,墨西哥人坚信自己仍有机会,真诚恳求车队让自己放手一搏,而印度力量指挥官没有采取强硬措施。不幸的是佩雷兹没有得手,反而受到队友攻击。那次攻防让俩人都损失了时间,让维特尔渔翁得利,先后超越两车后抢走第四。
赛后,印度力量老板在推特上表态,先是称赞车队坚持了让车手自由比赛,但最后表示今后要重新考虑如何保证车队利益最大化,毕竟错过了今年首次登上领奖台甚至第三、四名完赛的机会,而且还丢掉了本来稳妥的第四名。
正面 为车队战术服务
字面上,“车队命令(Team Order)”就有别于一般的车队指示,带有不可拒绝的行政要求性。F1官方为了制造话题,在直播中越来越多地播出车队无线电通讯,特别是有争议性的对话,而但凡涉及同队车手互换位置,必然最劲爆。
站在车队的角度上,指示一位车手让位给队友,是战术需要。今年巴林大奖赛上,博塔斯因为轮胎压力不正常而车速不佳,梅赛德斯两次要求他让过汉密尔顿,让后者去尝试追赶领跑的维特尔。芬兰人不由分说地照做,可惜对手优势太大,英国人回天乏术。同样,2015年在新加坡,红牛二队要求维斯塔潘把位置让给队友塞恩斯,以便与佩雷兹争夺第七,但是荷兰人明确拒绝。事后,红牛二队承认车队沟通失误,导致了误会。
反观博塔斯毫不犹豫地给汉密尔顿让车,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速度明显不够,但队友明显非常快,更有机会追上维特尔,而车队渴望的是胜利。同理,去年罗斯伯格在摩纳哥遇到了刹车过冷的问题后,也把位置交给了队友,最终帮助梅赛德斯拿到了比赛的胜利,也是汉密尔顿的赛季首胜。考虑到俩人的世界冠军之争日趋白热化,德国人着实大公无私。
印度力量在加拿大的行为本质上与梅赛德斯、红牛二队一样,都抱着明确的战术目的,车队希望速度较快的车手,能超越前方的对手,为集体拿到更好的名次。就过程和结果来说,坚信有机会的佩雷兹和感觉没被给到机会的奥康,都没有过错。唯一错的,是印度力量管理层犹豫不决,因为作为车手的雇主,车队与车手的关系本应是自上而下的。只能说印度力量缺乏应对这种情况的经验。
反面 法拉利的“黑”历史
“车队命令”成为F1的敏感词,而它受到唾弃,很大原因是法拉利留下的斑斑“恶迹”。
2001和2002年的奥地利大奖赛,巴里切罗连续两次在比赛最后一圈、最后一个弯后等候舒马赫赶上。前一次他让出第二名,帮助队友在积分榜上维持4分的优势;后一次,巴西人拱手奉上胜利,让舒马赫在六场比赛过后确立足够的领先,结果遭到全场车迷的嘘声,而舒马赫尴尬地把巴里切罗推上冠军领奖台只能起到反作用。国际汽联没有干预第一次让车,但第二次因为影响太恶劣,对法拉利罚款100万美元,而且随后出台了“车队命令禁令”。
表看上此后车队都很收敛,但2010年德国大奖赛上,法拉利“明知故犯“。当比赛还剩20圈时,马萨的比赛工程师斯梅德利无奈地对他说:“费尔南多比你快,你能确认明白这条信息嘛?”很快,巴西人一脚刹车,把第一名交给了队友。事后赛会对法拉利进行了长时间调查,但最后只是罚款10万美元,而比赛结果维持不变。赛季结束后,国际汽联废除了“车队命令禁令”,改为惩治任何操纵比赛或有损赛事声誉的行为。
严格意义上来说,法拉利从没有在通讯中要求巴里切罗或马萨让出位置,但“迈克尔在你身后”、“费尔南多比你快”的言下之意非常明确。2002年时的电视转播还没有公开那么多通讯内容,直到2008年巴里切罗爆料说,当时法拉利用“合约”以及“更大的事情”威胁他,而且他声称有资料可以证明舒马赫全程洞悉事态发展。
事实上,法拉利为不少业内同行所不齿,其做法之赤裸裸、气场之强硬倒是其次,最主要是直接造成了比赛结果被人为修改。对于巴里切罗和马萨的车迷而言,此举践踏了两位车手的努力。而这成为了法拉利和舒马赫最大的污点之一。恰恰因为这几段往事,如今每当维特尔和莱库宁在赛道上的位置互换,总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让车”。就拿芬兰人在摩纳哥痛失冠军来说,哪怕法拉利真的没有暗箱操作“计算”出让维特尔晚进站超过队友,车队跳进地中海也洗不清。
然而,最黑暗的“车队命令”当属2008年雷诺指示小尼尔森·皮盖在比赛中故意撞车,来帮助已经进站的阿隆索获胜,属于非常恶劣的操纵比赛,与踢假球无异。最终,时任雷诺领队布里亚托雷被终身禁止参加任何F1比赛。
关键 谁做得干净
如果说法拉利仗着自己在F1的地位,明目张胆地使用车队命令,而且不怕后果,那么红牛在这方面真的魔高一丈。直到2013年发生在马来西亚的“Multi-21”事件,天下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红牛一直在比赛中用暗语给维特尔和韦伯传达命令。
当时比赛接近尾声,领先的韦伯已经进入引擎保护模式,但维特尔对第二名心有不甘。哪怕领队霍纳要求他不要调大引擎输出功率去攻击队友,杀红了眼的德国人公然违抗命令,强行超越澳大利亚人,“抢”走了原本应该是韦伯F1生涯第十个也是最后一个分站胜利。
赛后,当韦伯质问维特尔车队已经说了“Multi-21”时,人们才意识到这代表着2号车领先1号车完赛,反之也就存在“Multi-12”。由于当时车号还是根据前一年车手年终排名来决定,因此“Multi-21”乍一听,还以为是通过方向盘调整某种设定。
红牛这么做,自然有其理由。2010年在土耳其,维特尔试图超越韦伯却导致两车发生了严重碰撞,结果让车队失去了板上钉钉的前二名。这起意外让俩人的关系出现无法修补的裂痕,而车队高层痛定思痛,在内部定下作战条约,同时想出了通讯密码。
其实很多情况下,车队不需要在比赛里发出命令,车手之间会达成默契。2007赛季收官战,马萨在巴西主场拿到了杆位,但在比赛里心甘情愿让莱库宁领先自己。那场比赛,法拉利难得做得“干净”,只是在第二轮进站时用了简单的战术,通过让马萨早进战给莱库宁创造快跑的机会,而芬兰人争气地抢到了足够的时间,最冲以一分优势赢下世界冠军。一年后,“冰人”投桃报李,在中国举行的倒数第二场比赛中,把第二名让给巴西人,让后者在英特拉格斯决一死战前,尽可能缩小分差。这样的“默契让车”,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甚至还成为了佳话。
也有个别时刻,车队基于维持公正,实施车队命令来调换车手的顺序。1998年揭幕战澳大利亚大奖赛,迈凯伦的哈基宁从杆位出发后一直保持领先,身后是队友库特哈德,第三则是舒马赫。比赛中途,哈基宁误以为车队招他进站,失去了领先位置。时任迈凯伦领队丹尼斯当机立断,在最后几圈要求库特哈德减速等候队友超过,苏格兰人也表示同意。赛后,丹尼斯解释说有人侵入了迈凯伦无线电,向哈基宁发送了错误的进站指示,因此车队必须把胜利还给芬兰人。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今年的俄罗斯,索伯的威尔雷恩在安全车时段中因为误解了车队的意思而进站,从而被队友埃里克森超过。虽然俩人排在最后二位,但安全车离开后,埃里克森接受车队的解释,把位置还给了队友。
自从1950年F1世界锦标赛诞生以来,车队命令就成为了无法抹去的一部分。早期的参赛队或多或少都会发出指令,而受指令的车手也习惯听令于车队,毕竟是他们给予了比赛机会。五届世界冠军方吉奥在1956年夺冠时,有七场比赛受惠于队友让车,没有人提出任何异议。然后,从60年代至90年代,很多车队明确扶持一名车手,也没有人表示不满。
可以理解的是很多车迷更关注车手个人,但毕竟这是一个以制造商为单位的比赛,是团队运动,所以车队有资格要求受其雇佣的车手来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车队命令”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贬义词。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战术”永远不会在F1消失不见,而且本赛季接下来的比赛中,梅赛德斯和法拉利之间会出现得更频繁,就看谁的情商更高、做法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