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兴观点:中超新政利大于弊 日韩更加严厉

马德兴01-16 09:00

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利弊并存,没有一个政策是只有“利”没有“弊”,或是只有“弊”而没有“利”。因此,任何政策的制定者首先选择,恐怕大的基本原则都是“利大于弊”。此次中超理事会决定从2017赛季实施“新政”,当所有人都在谈论其弊时,缘何看不到其利?

就“弊”而言,限制外援出场人数,不可避免地造成引援资金的浪费,花钱白养了一批高价“养老者”。而且,很多人都在说,限制外援将不可避免地让本土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的身价进一步暴涨。但是,翻开2016年中超以及中甲联赛的报名表,其实各队23岁以下的球员比比皆是,可缘何在联赛中出场的寥寥无几?因为各队都有高价引进的外援,作为教练不可能不启用这些高价外援。

就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杯赛上,一名职业联赛出场时间为0的1995年龄段球员,帮助中国队打破“进球荒”;一名来自中甲联赛的1995年龄段球员完成助攻。不知道外界会作出怎样的评价。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如果中国本土的年轻球员能够获得机会、有点耐心的话,是可以踢出来的。

以往,我们总是羡慕我们的近邻韩日,言罢必称“学习韩日”。而在韩日联赛方面,都有年轻球员出场的具体规定。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韩国足协在前几天刚刚宣布,继K1、K2联赛之后,韩国业余联赛(K3)联赛实施改革,并且做出规定:K3联赛中,各队首发11人中最好有1人是U21球员,今年属于试运行。自2018年开始,各队将强制实施。连韩国的业余联赛都有年轻球员必须要首发登场的规定,为什么中国的职业联赛中实施类似的规定就会被认为是“影响水平”之举?此时缘何不谈“学习韩日”了?

从历史角度来说,在2002年至2003年的甲A联赛中,中国足协曾经实施过“U21政策”。中国85年龄段U19国青队在2004马来西亚亚青赛上闯入冠亚军决赛时,首发球员几乎个个都是甲A、甲B联赛主力。而从2004年开始,中国足协取消这一政策之后,中国国青队就再也未能进入过亚青赛四强。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在去年10月巴林亚青赛上夺冠的日本国青队,一半球员在各自俱乐部球队中已经成为主力或主力替补,2人还在亚冠联赛中登场。在2016年10月份,日本足协又通过新的规定,要求从2017年起,各职业俱乐部必须确保至少一名97年龄段球员出场,且最低时间不得少于45分钟。

套用现在的一个流行热词即“青训体系”而言,当前国内的“青训体系”与85年龄段国青所处时期的“青训体系”其实并无差异。为什么那时能够冒出一批球员、至今依然是中国国家队征战12强赛的中坚力量,如今国内的青少年球员在这个体系下却很少有机会在国内职业联赛上登场亮相?这难道不是政策的引导问题?

就现实而言,我们还需要清楚一点,即2018年1月份,中国将主办第三届亚洲U23锦标赛决赛阶段比赛,也就是95年龄段球员组成的中国U23队伍。在2016年中超联赛中,这个年龄段就只有2名球员在联赛中的出场时间超过1000分钟,算是主力替补,其他大部分都是在板凳上度过。假设在明年1月份的亚洲U23锦标赛上,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队小组赛惨败被淘汰,届时外界会有怎样的反应?而如今实施这个U23政策,至少能够确保有一批95年龄段球员能够在联赛中稳定地提高自己,提升中国U23队的竞争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足球不可能像外界所期望的那样一夜变强。但是,许多时候,我们总是用一种末世心态来对待中国足球:没时间慢慢积累,只要一夜暴富;没时间慢慢等待,不知道明天是否来临;没时间慢慢变老,透支生命博一个所谓的未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现在的中国足球“新政”?


中超  /   外援  /   U23  /   新政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