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踢球全在脑力 传控?最后三板斧才是杀招!
记者林良锋述评
西班牙3球轻取土耳其高调出线,此乃意料中事,两队水平差距明显,输赢本无悬念。但土耳其上半场就落后两球,反映的不只是球员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比如局部的小球处理,防守时一对一如何延缓对手推进;如何以多打少时合围夹抢;如何在对方倒脚寻找战机时,堵塞对方寻求突破的路径;进攻时如何拿球者和跑位者的呼应,进入射程后是继续铺垫还是先下手为强;僵持时如何控制节奏,诱使对手犯错,更高层次的差别是决断,是对形势先作预判后,瞬间做出最优选择的能力。
这一点又是伊涅斯塔最为娴熟,他的大师级表演于无声处起惊雷,看似漫无目的的倒脚,却在对手松懈的一刻,陡起杀心将球送到防守最薄弱的一环。伊涅斯塔的价值未必是进球的最后一传,而是以最简单的方式解锁,队友拿球时已无需多想,做好最后一传足矣,小白早已将人生思考完毕,有如名厨主理满汉全席,精心炮制一道道美食后,队友只需端出厨房,送上餐桌。如果队友临门一脚更好——莫拉塔的头槌就辜负了伊涅斯塔有如尺度的长传,小白会刷出更华丽的数据,可惜,不是名厨的每道大菜都能安然无恙上席。3个进球各有妙处,最漂亮的是伊涅斯塔直传打穿土耳其后防,皮球自边卫和中卫的结合部穿过,阿尔瓦心领神会,飞马赶到横传,莫拉塔还有时间等门将张开小门予以羞辱。
不只是伊涅斯塔有这等功夫,大部分西班牙球员挨个和对手对比,都在做决定一项上明显优越,从两个中卫对高球的判断,到中场循环用球,到锋线跑位接应,都先土耳其人一步,土耳其即使聚精会神熬到尾声,也会被西班牙行云流水的控传催眠消耗至精疲力尽。西班牙未必每次都能暴打对手,但几乎每次都能拿到预期的成绩。和首轮艰难拿下捷克相比,西班牙发挥有明显改善,将皮球运动到锋线的节奏比首轮快得多,制造的得分机会也大大高于首轮。
无论用什么晦涩高冷的词汇解读战术,归根结底都是一条:如何以最快速度将球送到射门区域。克鲁伊夫曾说,比赛的境界是只需3脚传球就得分,和当年足总技术总监查尔斯休斯的“最大射门机会区域”理论不谋而合,只是这话在不同的土壤,孕育出截然不同的品种,西班牙在细化传球的环节,英国人却将其理解为高举高打的粗线条活法。本场,西班牙绝大部分射门,从起动到完成平均在3次传递,之前的倒脚都是有球的思考时间。世界各地学习西班牙的风格,大多学点皮毛,解锁那一下,始终得不到西班牙人的真传。
西班牙的打法建立在高位防守、高位压迫的基础上,有个场面最能解释其阵型对场面的控制。当皮克和拉莫斯拿球开始推进时,土耳其全队退潮一般回撤,皮、拉二人推进至中圈扎营,前面是布斯克茨、阿尔瓦和胡安弗兰的“前卫线”,再往前是伊涅斯塔和法布雷加斯的“内锋线”,再往前才是诺利托、莫拉塔和大卫席尔瓦的“前锋线”。这个复古的235站位,在半场攻防时有如天罗地网,进攻时逐层渗透,四条线之间的距离平均15到20码,是短传的理想距离;防守时至少有三层“装甲”,局部能立刻形成合围。
土耳其有过多次快速反击机会,可在由守转攻的环节上总陷入出球线路被封堵、出球目标被夹防的尴尬境地,往往传不到三脚就断缆,反过来变成西班牙的快反。一来土耳其球员脚法不及对手,没有跨场长传调动对方的技术保障,更重要的是对如何通过转移进攻方向获得更多空间,没有想法,没有魄力,恶性循环,始终被动。
举个例子,阿尔达·图兰带球推进至对方右闸防区,及时将球送到禁区,形成的威胁最大,自己没有机会这么做,应该当即交给队友这么做,土耳其却在这个狭小区域拖拖拉拉,和西班牙人拼并不擅长的小球,瞬间西班牙后防全体归位,中场诸将返回协防将拿球的土耳其人赶出了危险区域,下一次深入敌后已经是5分钟之后的事,一场比赛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难怪三度执掌土耳其帅印的特里姆在替补席上看得火冒三丈,边摔水瓶边责备球员贻误战机。
难道土耳其以及西班牙未来的对手一点活路都没有?未必。土耳其输出小组阶段最大比分,实在是自作孽,任由伊涅斯塔和小法在中场轻松拿球调度,对这两人以及不时内切接应的席尔瓦未给予应有的紧逼,让西班牙控着打还不紧逼,那不是等死吗?紧逼,盯人,并不是复杂的概念,但需要全力付出才有效果。图兰被喝倒彩,怨不得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