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版权“厮杀”惨烈 究竟能否撬动体育新消费?
从5年5亿的NBA,到5年2.5亿欧的西甲,再到2年27亿的中超……体育产业版权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哥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股浓浓的战场厮杀气息。
在业内人士纷纷呼吁版权竞争要理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忍怀疑,巨头先后抢滩体育版权,真的能够唤醒新的消费市场吗?C端(用户)始终孱弱,真的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宿命吗?
1.版权竞赛“白热化”
腾讯手握5年NBA新媒体版权;PPTV的优质版权有西甲、UFC格斗等,独家版权占全部的30%;乐视坐拥22个大项、280个小项赛事的版权,除英超、欧冠等最重要的版权外,还囤积了网球、高尔夫、自行车、马拉松、马术、冰雪项目等细分领域项目。
——这便是当下惨烈的体育版权战场。
其实!体育版权学问很大!乐视体育于航曾表示,热门赛事是竞争主战场,而热门版权和冷门版权在投资规模上差异很大,小众赛事可用低廉的成本获取,玩法也不尽相同。
联赛获得版权收入后,如何分配,调动俱乐部积极性改善球场,抓青少年培养,也是个问题。
PPTV体育总经理张迅则说,国外的定级联赛在招标时,竞标机构要陈述回收版权规划,双方是共赢共辱的,目前的版权竞标有点过于疯狂。在中国,高额版权投资究竟会起到刺激市场提升水平,还是完全相反的作用,需要时间观察。
新英体育喻凌霄表示,目前的互联网赛事版权竞争处于“非理性”阶段。“真正的商业不是讲故事,是算账。目前中超版权成本甚至高于英超在中国的成本。”
喻凌霄呼吁,行业人士要清晰地看到版权恶性竞争带来的商业风险。如同楼市泡沫会带来整个金融系统性风险一样,版权价格如果虚高,反作用力会回到行业本身,会对整个体育传媒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带来风险。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翁飚分析,优质体育IP意味着用户数和流量,视频网站需要稀缺性赛事资源来提升业内影响力。在互联网赛事直播消费市场开发方面,不能简单地按照投入产出比计算,基于用户和流量,会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市场前景可观。
2.付费收看是“必由之路”
张迅介绍,目前中国体育资讯平台盈利模式大多是“版权分销+广告”,而终极的变现方式是付费收看,但国内受众还没有形成习惯。
这道尽了多少互联网视频的忧桑~ 其实付费市场形成,会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于航也认为,为优质赛事内容付费已经被证明成功,“在中国不会有捷径可以走。”圈哥也十分同意啊!
据于航表示,乐视体育正在尝试付费+免费结合的做法,“付费虽不多,但至少保持50%的增长,除了付费观赛,如高清、多屏互动、社群服务,以及点播等产品也要创新。会尝试VR”,于航补充道。
在喻凌霄的话中我们了解到,中国消费群体还没有形成版权消费习惯,没意识到知识产权价值,我们的消费逻辑仍存在误区。
其实对于视频网站,广告+赞助(或电商)的路子早已被证实走不通,听哥一句劝,咱真的不能再亏下去了,新浪没了有新英,NBA没了腾讯接,新英没了有乐视,再然后呢……我想看球啊!
3.版权市场是个需要呵护的宝宝
互联网版权大战让传统电视直播平台深感危机,特别是央视爸爸!电视媒体在版权投资理念和力度上与新媒体平台有较大差距,体育迷注意力正在从电视机转向电脑和手机屏幕……
PPTV张迅认为,很难预测中国何时形成比较成熟的付费收看市场,这需要传统电视台与新媒体、新媒体机构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合理的版权市场布局。
于航则表示,虽然过去中超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播出,但转播商与产品的关系其实很弱。“热门赛事版权方面,我们尽量不做大规模分销,希望把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预计两年后尝试全面收费。”
而更多业内人士呼吁,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版权投资才能真正撬动体育消费新板块。据喻凌霄反映,新英公司最头疼的问题是网络侵权,各种主播类网站,用各种手段来盗取信号进行违规直播。
因此,一方面我们在理性对待版权市场的同时,更应该树立体育版权的法律意识,如果问一句——体育IP究竟是什么?恐怕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
孱弱的中国C端体育用户的形成,既有着历史原因,也有着社会因素,在客观存在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企业、社会的努力,改变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观念和习惯,便成了本篇文章写作的初衷。
再聊回版权,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并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只有法律护航,行业才有持续的驱动力,自媒体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