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辽斋志异:我不说鬼话 骂网易是黄易才是真爱

体坛大牌02-19 08:39 体坛+原创

  本期大牌专访邀请到了一位历经传媒、网媒、移动网媒巨大变动的媒体行业内精英人士,搬起小板凳,我们听他娓娓道来,听完之后,你会觉得,他的故事真的很精彩!


  体坛大牌:为了让我们的观众朋友们对您有个认识,能否先介绍下您自己?

  辽斋志异:大家好,我是自媒体《辽斋志异》(zhanglianjie87)创始人张连杰,沈阳人,大连上学,北京工作,和众多北漂族一样,过着苦逼而快乐的生活。我不是“大牌”,但很荣幸和“体坛大牌”一起做这期访谈。

  过去,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经常去采访别人,如今有被采访机会,猛觉人生反转,甚至嗅到扬()名()立()万()的味道。在这一刻,我想起了格罗索、比埃尔霍夫、米利托等一票大器晚成的球员……

  2010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毕业,后进入《沈阳日报》体育部算机缘巧合,“跨专业从业”的过程非常波折艰辛,不必多提。但我可以挺直腰板说,进报社我没花钱,也没找关系,完完全全是9成运气+1成能力的化学反应。2013年全运会之前,我觉着纸媒即将步入崩溃边缘,报道完全运会选择离开,说实话当时有些冲动,结果导致从2013年的10月到2014年4月陷入“待业”状态。


第12届全运会,张连杰的记者证

  2014年4月,离开沈阳,前往北京,加盟网易体育,做国内足球编辑。让我没想到的是,在网易不到两个月,当时是巴西世界杯前夕,经好友引荐,加盟乐视,负责乐视电视端的体育内容推广,俗称体育PR。2016年1月,“互联网+体育”的浪潮把我推到九合体育,目前负责中超联赛官方APP的内容编辑工作,这也意味着再次回归纯粹的体育内容行列。

  和很多体育记者前辈们一样,我从小喜欢看球、踢球,也曾想过毕业后做与足球或体育有关的职业,因为这是兴趣所在。


自媒体“辽斋志异”二维码,长按识别关注

  体坛大牌:“辽斋志异”,这个名称取得很有地域特点,只是针对辽沈大地用户群体吗?

  辽斋志异:没错,确实很有地域性,这种分众思维意味着,你会将本地区、同行业抑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迅速聚集起来,通过当地球队某一段时期、某一场比赛抑或与其有关的联赛动态,引入阅读流量和粉丝关注。然而,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地域”就意味着局限性,但我的初衷很简单,不图名利,只要有一个可以安静写字,记录喜欢球队的自留地就好。

  辽斋志异这四个字,乍一看是套用前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坦白说,这里真没有狐话连篇,更没有鬼话累牍。有的都是大实话,以及无法在报纸和其他传统媒体刊发的言论和观点。顾名思义,“辽”指辽宁;“斋”常指书房(这语境里就当网络空间吧);“志”是记录;“异”是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

  从关注辽斋的粉丝地域分布看,微信公众号的辽宁用户占7成以上,而新浪博客及其他自媒体平台的读者构成相对分散。创建辽斋志异,最早也没想过会形成什么系列,2012年,随着中超赛季的开启,这个系列连载最先在新浪博客发布,当时我banner上的名字是“报纸外的连环话”,主要评论辽足辽篮的新闻动态、战报及场外事件,姑且算是猛烈的观点无法在报纸全文发布的另类诉求和表达吧。


张连杰的微博“张诺依曼90”访问量破1300万人次

  写了几期后,反响还不错,写着写着,就到了140+期。这期间,先后供职沈阳日报、网易体育、乐视以及现在的九合体育,据我粗略统计,辽斋系列为我新浪博客引流超过800万人次。辽斋志异微信公众号,从2014年6月开始频繁更新,当时也是为了工作中为乐视相关品牌做推广,毕竟你总不能坐在乐视办公室,用着乐视的网,蹭着乐视的电,赚着乐视的钱,却不给乐视干活儿吧,这显然不厚道不讲究……

  体坛大牌:你最早的工作是在沈阳一家纸媒,刚进入这个行业,难免会遇到贵人,有什么故事跟大家分享吗?

  辽斋志异:是的,2010年7月我进入《沈阳日报》体育部实习,同年11月底离开,转战同一个院儿的沈阳网实习,2011年4月,杀个回马枪,以正式身份入职沈阳日报体育部。从此,“本报实习记者张连杰”变成“本报记者张连杰”。应该说,《沈阳日报》是一份有着辉煌历史的报纸,白字黑字忠诚书写着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而它却也在媒体的自我进化和转型中渐渐失去方向,不免让人唏嘘叹惋。刚步入这行业,我就像一个青春期男孩儿步入女士内衣店,工作过程中,那种手足无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这个过程中,遇到的贵人有很多,比如《沈阳日报》体育部编辑赵大伟,早在实习期间,赵老师对我的新闻稿件及体育评论耐心指导,让我从一个跟新闻不沾边的外行,真正站到了记者这个门口,善于发声,敢于表达,勇于追问真相。

  赵大伟对我来说,不仅是老师,更是伯乐,如果没有他和体育部主任王楠在2010年冬天向报社大领导力荐,也许至今我都无法真正步入这个圈子。如果没有当年沈阳日报编委李国杰老师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我这个非名校非新闻周边专业的“泥腿子”,也很难有机会快乐地生活在这个赚不了多少钱,但成就感十足的新闻领域。

  进入这个圈子后,《沈阳日报》体育部记者马骋成了我师傅,从采访写稿,到与辽足沈足等俱乐部和其他运动队建立关系,马哥起了不小作用。尽管有时在跑综合体育的记者丁瑶瑶看来,马哥时常“误人子弟”(开玩笑说的),但马哥身上的正气和勤奋,还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后来资深编辑李旻香老师,以及被戏称为“辽沈地区著名拳击记者”的包晗(当时写了很多拳击稿,也搞了不少独家,现在转战日报经济部)也到了体育部,加上摄影记者张文魁的图片支持,2010年-2013年,在我看来,那是近7年沈阳日报体育部兵马最强壮的一段时期。

  体坛大牌:说起北方的体育报纸,像沈阳的《体育天地》和《球报》,大连的《足球周报》,转眼间好像都很久远了,你还有印象吗?

  辽斋志异:我的年龄和从业经历真hold不住这问题,不论我说什么,似乎都有装大象的嫌疑。

  实话实说,《体育天地》听说过没见过,但我知道浦家齐老师曾做过这报纸的总编辑,而目前新浪体育大名鼎鼎的袁野当初也曾供职过《体育天地》。在门户网站,我也偶然看到过《体育天地》当年的报道,呈现在当年尚不成熟的网页上。

  作为十几年前的小读者,对《球报》还是有些印象的。1998年,也就是法国世界杯那年,当时我11岁,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报刊上有不少字都不认识,但兴趣的驱使,面对《球报》一篇篇文风凛冽的报道,还是乐此不疲。印象中,当年的《球报》可够贵的,一份就要1块8,是当时全国最贵的体育报纸。我自己买的次数并不多,多是跟比我大两届,平时一起踢球的哥哥身后混着看,要么是我爸买一份儿,我才能借光看看。

  现在回想当年郝洪军、浦家齐们笔下的《球报》,硬朗、爽快、彪悍、猛烈,可以下酒。只是当时太小,读不出什么内涵,只是感觉好,也说不出什么四五六来。2005年,《球报》停刊就像一个预言:预示着传统媒体,尤其是专业体育报纸将集体进入寒冬。尽管辽报旗下的《球报》于2008年复刊,但后浦家齐、郝洪军时代的《球报》已经没有当年的锐利和生猛,而后新《球报》因高层动荡再次关门大吉。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至于大连的《足球周报》,同样是听说过没看过。我在大连上大学那几年,是大连足球加速衰败的时期,对于这份报纸,也多是听蓝色激浪球迷会的朋友以及曲国胜老师们追忆曾经……

  体坛大牌:为什么会去网易体育?网媒跟平媒的工作性质有何不同,你是如何调整过来的?

  辽斋志异:关于平媒,我和很多人一样,经历过同样烦恼。在这儿插播一段故事:2012年年初,当时我还在《沈阳日报》,写过不少关于辽足比较猛烈的言论,还是很得体育部赵大伟、李旻香两位老编辑的欣赏,而部主任王楠当时也非常支持,并特批体育版为我个人开设体育评论专栏《连环话》,风格以短小、精悍、幽默、犀利著称。

体育评论专栏《连环话》

  理想的丰满在现实的骨干面前,总是弱不禁风,日报作为机关报,有着很强烈的官方属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基本可作为安全开展工作的绝对真理。这也就意味着,一些比较猛的“标题”,一些非常尖锐的“观点”,无法在报面体现,毕竟地方媒体和地方球队有着很暧昧的关系,这也不用回避。当时分管日报体育新闻的领导对其大刀阔斧删改,《连环话》专栏日渐失色和平庸。相信任何一位媒体人,都会有此困惑和遗憾,在我看那就是“恨关羽不能张飞”,由此萌生离开的想法儿。

  而当时辽沈地区平媒所谓的“好过”,更像表面现象,同行们没什么动力,领导们没什么劲头,拿着微薄的薪水,操着24小时枕戈待旦的心,又是何必呢。我也挺理解那种环境下人们的想法,毕竟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非生活全部。另外,“差不多就得了”的心态,我觉着也是阻碍辽沈媒体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

  网易是一个有态度的门户,大家也都知道,“有态度”是他们的slogan。从阅读和使用体验来说,网易体育的国际足球数据库是我过去几年写稿的重要支撑,同时我也是《零度角》专题的忠实读者,而且大学期间还短暂做过网易西甲通讯员。不论从阅读习惯还是个人情感,以及网易看家技能“回帖”对我的吸引,这一切在我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实际上,毕业之后,我最想做的并不是平媒,恰恰是网络,毕竟学计算机专业,对网络一直以来很有情结。2010年南非世界杯,本有机会到体坛网实习,但考虑到北京和沈阳700公里的距离,以及家人的劝阻,很没有出息地放弃了。2014年进入门户网站短暂的工作经历,也算弥补了4年前的遗憾吧。一个世界杯年,从23岁到27岁,这是我迅速成熟的一段时期。

  从平媒到网媒,思想上无须任何调整,需要调整的只是工作节奏,而这种节奏的变化很折磨人。在平媒,往往是新闻找你。在网媒,往往是你找新闻。这种变化,对于一个长期习惯慢节奏的新闻从业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调整没有任何诀窍,四个字——咬牙硬挺。

  体坛大牌:我们知道网易体育曾招揽过不少牛人大咖,如体坛周报副社长颜强等,你跟他们都有过接触吗?对他们有何评价?

  辽斋志异:是的,网易体育的“有态度”,让众多牛人的敏锐嗅觉、独特观点都落了“网”,网易也的确网聚不少大咖的力量。但很遗憾,和大名鼎鼎的颜强老师至今都素未谋面,我存着颜老师的手机号,一直都没好意思加他微信。

  2014年春天,我到网易面试,甚至还想着能和时任网易副总编的颜强,交流下阿森纳9年无冠的苦逼历程,枪迷们是如何挺过来的。甚至都想问问他,2011年2月末,英格兰联赛杯决赛,阿森纳阴沟翻船被伯明翰干掉,那天在TOM体育解说的他,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一直以来,我对大咖的态度是欣赏,而对网易体育的张玉强、高杰、薛德桢、许松、李旭、龙浩等前领导和同事们的态度,则是致敬。这么说并非恭维,每次我打开网易中超频道,都有种“坚持的力量”扑面而来。

  我经常在《足球周刊》《体坛周报》看颜强老师的评论,同为阿森纳球迷,也会经常关注他的《金球》《橙如夏花》等足球著作。应该说,颜强老师对于英超专业知识、英国足球文化在中国球迷间的推广普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他的原创视频节目《超级颜论》,也是当下浮躁的自媒体环境中,不可多得的良心之作,或称干货。希望现在选择创业的他,能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战斗力。

  体坛大牌:网易体育有段时间做得非常牛逼,现在却有一个说法是:网易越来越像传统媒体,这个说法有道理没?怎么理解?

  辽斋志异:我认为,网易体育一直“牛逼”。我对“牛逼”的定义,不在于它一篇新闻有多少流量,能创造多少IP、PV以及PR值,甚至我固执到可以不在乎他的百度收录和百度指数。作为一个纯粹的读者,我在意的是,它给我提供怎样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否有观点,有价值,是否真诚。客观说,网易体育从“非常牛逼”到“牛逼”,每个网民都会有自身的感知和判断,在此不必以官方报告式的年鉴来标记。

  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强烈。很多时候,这种所谓的冲击是“非理性”的,甚至是“破坏式”的,但冲击正在发生,就像周杰伦的《龙卷风》,让人无处可逃。其实,越来越像传统媒体的岂止网易体育啊,新浪体育、搜狐体育不也有种“老炮儿”那种历练后的深沉么?现阶段的网络媒体,确实都很像传统媒体,这个说法不见得十分准确,但我觉得却很有道理。

  实际上,现阶段网易面临的“痛点”,也是新浪、腾讯、搜狐等门户所面临的难言之隐。遥想过去,在新媒体概念还很模糊的那段时期,以门户网站为首的新媒体排头兵们,引领着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全新内容传播形态。近年,随着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以及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处在一个相对尴尬且孤立的状态。尴尬在于,门户网站似乎成了媒体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平台”。孤立在于,像网易这样的门户们,他们又有着自身强大的生态系统和早已约定俗成的运营模式。

  和新浪体育相比,网易体育没有“势”,和腾讯体育相比,网易体育没有“钱”。这是外行都看得出的门户格局,但在我看来,网易体育这么多年积累下的真正财富,是一批忠实用户。也许他们中很多人都分流到网易新闻客户端,但“回帖”的情结会忠诚地记录那些遗失的美好,时刻发生,不曾改变。而那些天天骂网易是“黄易”的网友,我始终觉得他们才是网易的真爱。

  体坛大牌:你去乐视的初衷?

  辽斋志异:一方面由于在网易体育的工作节奏确实太快,近两个月时间有些身心疲惫,没有规律的作息对于“单身狗”(如今已有另一半)而言,几乎是慢性自杀。此外,从记者到编辑,从写稿到约稿的工作变化,让我觉得有些遗憾。做媒体,怎么能不写字?而现实的情况,不允许我真正沉下心思考一件事,或像过去一样对于一场精彩比赛在键盘敲个痛快,哪怕遇到一些热点事件,也鲜有机会采访到当事人,进而真正地奔跑在一线。

  其实,离开报社在沈阳待业的那段时间,也看到过乐视招聘,但没有动心。当初的想法很简单,这是一家以视频内容起家的互联网公司,而我却是“文字记者”,用东北话说“不对路子”。去乐视,这事儿得感谢我的好兄弟吕泽,我们曾是多年的网友,用现在的话说叫“网络好基友”,都密切关注体育,他对泰达的感情,就像我对辽足的感情。

  2014巴西世界杯前夕,乐视TV需要体育内容PR。一个普通的上午,这胖子(其实他特烦别人这么叫他)Q我,让我推荐合适人选,并问我在哪?我说,“在北京。”他说,“X!那我觉得你正合适!”谁曾想,这胖子还动真格了,问我要简历,并推荐给当时乐视TV品牌市场部的副总监。现在想想,这思维严谨的胖子,当时跟我素未谋面,却坚定地推我挺我,让我还挺受感动。这便是我离开网易体育,加盟乐视的一些细枝末节。

  乐视旗下有许多子公司,不了解这行业的肯定要犯迷糊,以为乐视就是乐视体育,或者根本不知道负责电视业务的子公司叫乐视致新,至于网酒网、乐视影业、乐视移动、乐视控股都是什么鬼,他们或许一头雾水。

  在乐视致新(习惯称乐视TV)工作的500多天,几乎每天都要与乐视体育的同事对接,当周登录乐视电视的体育赛事,临时变动的直播安排,以及乐视体育主导的一些大事件,比如购买F1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新媒体版权、英超直播版权,以及像刘建宏、詹俊等大咖加盟的发布会。那时我的工作状态就像一个“盗墓者”,时常又得要带着“二道贩子”的心态,把乐视体育的资源转换成有利于乐视TV的宣传素材,平时得和全国体育媒体编辑记者搞好关系,在恰当时机,一枪枪地把PR稿放出去,日复一日地“轰炸”自家产品及品牌形象,提升全网搜索的关键词和百度指数。

  体坛大牌:在外面转了一大圈,好像又回到了原地,你对此有什么感触或新的认识?

  辽斋志异:这问题太犀利了……

  过去6年,从平媒到网媒,从网媒到纯粹的互联网公司,从报社记者到网站编辑,再到市场PR,如今再回到内容编采行列,确实很折腾。有人说,连杰你这工作换得挺频繁啊?但我想说的是,不是我选择了工作,而是工作选择了我。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在扪心自问,如此折腾究竟为了啥?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对供职单位真的没有忠诚度吗?其实,是我想多了,这么几年,我一点都没变,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到现在,有限的时间,都贡献给了“体育”。

  作为一个情愁泛滥的青年,此时想起八个字——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感谢梁启超,感谢庄子,感谢所有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体育贡献力量的人!

  现在的我,确实是回到了原地,可我一点都没觉得这是原地踏步,因为我看到这个原点生长着不同往日的鲜花绿草。这6年,“距离”不足以衡量我的成熟与提升,而体育的“路程”却记载了我的收获和感激。说实话,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很幸福,不论何时,都要热爱它,享受它,同样要保持敬畏。

  体坛大牌:之后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目前公司有过融资计划没?

  辽斋志异:还是之前提到的观点,我不会刻意去规划未来,更愿选择活在当下,享受它带给我的一切美好和痛苦,因为它真实。我这人不迷信,但信命,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未来,老天早已安排好了,只是我们不知道吧,慢慢悟道,就行。至于未来能到达怎样的高度,这是人品、运气、付出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反应。不过,我还是希望陪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会多一些,和异地恋的女友金小姐相聚的机会能多一点。

  目前,我所在的公司叫九合体育,一个专业做互联网体育文化服务的平台。中超联赛官方APP,就是九合与中超公司合作,独家开发并运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中超联赛APP的目标人群,实际上较为分散,或者说它覆盖面非常广,一方面它是中超公司移动端权威信息的发布出口,同时为中超16支俱乐部官方宣传提供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它也是传递中超热点资讯的内容产品,同样要为球迷提供中超所有历届数据查询、赛程赛果的支持。

  至于融资的事儿,属于商业秘密,作为一名小员工,无法给出专业回复。不过如有媒体朋友喜欢刨根问底儿,可以来车公庄大街新华1949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我会悄悄告诉你们,俺领导在哪个办公室。

体坛大牌往期专访:

【大牌榜第5期专访】这波可以:我是90后!叫颜强哥哥我实在叫不出口

【大牌榜第4期专访】慈善赌王: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收购雪缘园失败

【大牌榜第3期专访】徐江足球故事会:把马德兴熬到退役 自媒体让我得瑟

【大牌榜第2期专访】陆慧明:自媒体不拼规模拼内力 明灯也有指路的时候

【大牌榜第1期专访】灰狗体育:我每天只给10个人培训足彩知识已经很累了!


辽斋志异  /   张连杰  /   体坛大牌  /   大牌榜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