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和维特尔的宿命之战 这个时代谁最优秀?

茅为安02-17 14:10

一边是刚刚加冕第三顶世界冠军皇冠的刘易斯·汉密尔顿,另一边是2010-2013年连续四次称霸F1车坛的塞巴斯蒂安·维特尔——谁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车手?考虑到两个人的职业生涯还有很多年,这个问题只能留给时间来回答。

去年在奥斯汀锁定自己的第三个世界冠军后,汉密尔顿就在新闻发布会上放出话来,期待与维特尔在赛道上像2014年他与罗斯伯格在巴林时那样进行荡气回肠的较量,好像坐在他身边的队友成了空气。与此同时,面对谁能先追上迈克尔·舒马赫的七冠纪录这一问题,他们决心拖住对方的脚步。

截至2015赛季结束,这俩人一共拿下了7个世界冠军(维特尔4个、汉密尔顿3个)、85场大奖赛胜利(汉密尔顿43场、维特尔42场)。如果说从小一起比赛长大的尼科·罗斯伯格是汉密尔顿一生的对手,那么他与维特尔命中注定要一同站在这个时代的前列,进行一场宿命的较量。

2007年,当汉密尔顿带着上一年的GP2年度冠军,在他梦想中的车队迈凯伦开始F1生涯时,没人想到他的上升速度会如同火箭一般,成为车手年度冠军最有力的争夺者之一;当时,只有19岁的维特尔只是宝马-索伯的试车手,默默无闻。

该年的加拿大大奖赛,汉米尔顿第一次去往吉尔·维伦纽夫赛道,结果取得个人第一场大奖赛冠军,而那场比赛中效力于宝马-索伯的波兰人罗伯特·库比卡发生车祸后受伤。一周后的美国大奖赛,汉密尔顿收获了北美赛场的二连胜,而维特尔替补上阵,第一次参赛就拿到积分。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F1谢幕演出中,汉密尔顿与维特尔第一次在赛道上有了交集,之后德国人立即被红牛招致麾下,成为红牛二队的比赛车手。

次年,所有的焦点都落在汉密尔顿身上,而他在巴西终于得偿所愿实现了世界冠军的美梦。不过,当汉密尔顿与菲利普·马萨斗法时,维特尔也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他在蒙扎驾驶红牛二队赛车获得了F1生涯第一个杆位和第一场胜利,而凭借这一战绩,他在2009年“升入”了红牛。两年后的阿布扎比,维特尔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刻,而且以23岁零134天刷新了汉密尔顿保持的最年轻世界冠军纪录。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维特尔连续三年卫冕成功,成为除了舒马赫之外,唯一连续四年赢得世界冠军的车手。不过,他的四次夺冠历程不都是顺风顺水,2010和2012年都是逆转获得,尤其是后一次一度落后费尔南多·阿隆索多达42分;但另外两次,则是彻底统治了赛季。

对比两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轨迹,反差非常明显,特别是当维特尔称霸的那四年,正好是汉密尔顿处于阵痛期的时候——除了技术规则改变后迈凯伦没能研发出有绝对竞争力的赛车,名声、财富、家庭、感情生活等场外因素也干扰着英国人的注意力。

不管与费尔南多·阿隆索,还是与海基·科瓦莱宁、简森·巴顿做搭档,汉密尔顿的速度从来不是问题,但2013年加盟梅赛德斯后,罗斯伯格着实给英国人当头棒喝。那一年的W04赛车让汉密尔顿感到难以驾驭,对全新的线控刹车技术一时难以适应。正是这一年遇到的困难让他重新专注起来,在成功“学习”了队友的刹车方法并加以调整后,汉密尔顿终于在2014年的W05赛车上找回了失去多年的魔力。

连夺2014和2015年世界冠军,让汉密尔顿成为第一位连续两个赛季赢得世界冠军的英国车手,加入了三届(或以上)世界冠军聚乐部,过去只有九位车手(方吉奥、布拉伯姆、斯图尔特、劳达、皮盖、普罗斯特、塞纳、舒马赫和维特尔)实现过这个成就。

伴随着2014年汉密尔顿“原力觉醒”,则是维特尔陷入了低迷。在混合动力时代的第一年,德国人被新队友丹尼尔·里卡多遮去了光芒:排位赛7-12,总积分167-238。当澳大利亚人对RB10赛车操控自如时,这位前红牛王牌却对最依赖的赛车后端找不着北,如果赛车前端也无法找到合适的下压力,他在赛道上显得更加弱势。

于是,维特尔接受了法拉利的邀约,在2015年转投马拉内罗——他的偶像舒马赫效力过的地方。重要的是不仅让他找回了胜利的感觉,还有理想的工作环境。

怀疑论者一直认为维特尔的四个世界冠军有水分,因为阿德里安·纽维设计的“火星车”过于强大。2014年红牛赛车失去统治力后,维特尔成绩下滑让他们更坚信这一观点。不可否认,技术规则对空气动力学的日益限制让先后设计出10辆世界冠军赛车的纽维大失所望,失去了一定的激情。此时,维特尔在法拉利的詹姆斯·埃里森的身上找到了纽维的影子,和那种让他怀念的对胜利的渴望。去年的法拉利SF15-T倾注了埃里森全部的理念,对下压力的追求超过平衡性,这刚好与维特尔对赛车的偏好吻合,让后者找回了控制赛车的手感。

如今,所有人都期待着埃里森的第二款法拉利作品能够在2016年直逼梅赛德斯。果真如此的话,汉密尔顿与维特尔,可能上演一次塞纳VS普罗斯特一般的碰撞,或者舒马赫VS哈基宁,但是也可能成为F1历史岁上独一无二的对决。

车队内战:先赢队友再谈冠军

衡量世界冠军的含金量,与队友的交战史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而汉密尔顿与维特尔都应对过强大的对手。

对维特尔来说,马克·韦伯曾是非常难缠的队友/对手。虽然从成绩上来看,澳大利亚人在各方面都处于下风,但他砂岩一般的精神力给维特尔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压力,经常成为德国人与胜利之间最大的障碍。

2010年在土耳其撞车之后,维特尔与韦伯的关系就开始变得紧张。之后在银石,红牛事先没有沟通就把原本给韦伯的新鼻翼装在维特尔身上,结果澳大利亚人获得了比赛胜利,而且在无线电里讽刺地说:“对一名二号车手来说这个结果害不赖吧。”在某种程度上,红牛实则把韦伯作为“二号车手”看待增加了维特尔受到的内战压力。

2013年发生在雪邦的“Multi 21”事件中,维特尔没有遵从车队指示,在比赛尾声阶段处于领先位置的韦伯已经开启引擎保护模式时,强行超车抢走冠军。事后,澳大利亚人承认这次事件让他下定决心离开红牛。换句话说,维特尔亲手把队友赶出了车队。这一年,德国人在下半赛季炮制了不可思议的九连胜,成就了“红牛/维特尔时代”的最高峰。

在汉密尔顿一边,他有四任队友,其中第一次赢下世界冠军时的队友海基·科瓦莱宁相对最弱,没有给他的争冠努力带来任何威胁。但是,从2007年第一次登上舞台后在与阿隆索的较量中,他就展示了能够与当今最优秀车手匹敌的能力。当时,觉得迈凯伦“背信弃义”的西班牙人试图采用“非常手段”对付队友,譬如:在匈牙利排位赛最后时刻故意在维修站里拖延时间来扼杀英国人争夺杆位的机会。但是,汉密尔顿没有任何抱怨,只在周日用胜利做出回击。

事实上,汉密尔顿第一次在迈凯伦有危机意识是2010年简森·巴顿到来之后,而2011赛季他在进入F1后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在年度积分榜上排名落后于自己的队友。但是,这三年里两名英国车手相处非常和谐,哪怕巴顿在2011年加拿大大奖赛把他逼上了墙,汉密尔顿也非常大度地没有计较。

2014年,汉密尔顿在梅赛德斯终于得到了渴望多时的有冲击世界冠军实力的赛车,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更加激烈的内战,因为隔壁车房的对手是从小一起比赛的罗斯伯格。那年在摩纳哥,德国人在排位赛的关键时刻“谋划”了一次黄旗来阻止汉密尔顿抢夺杆位,凿下了两人关系的第一道裂痕,之后的斯帕撞车进一步挑战英国人的底线。

因为知己知彼,汉密尔顿与罗斯伯格除了斗车技,还有斗心理。此时的汉密尔顿显然比2007年更加成熟,他两次在最为紧要的关头给罗斯伯格致命一击:2014年在铃鹿和2015年在奥斯汀,他两次冲击杆位失手后从第二位起步,但是都在一号弯里以强硬地姿态把队友逼出赛道,拿到了必须拿到的积分,同时挫败了对手的心理防线。

同期,在度过了“微笑刺客”里卡多带来的烦恼之后,维特尔在法拉利“享受”着与莱科宁共事的好处,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好友从来不会在任何问题上引发事端。34岁的芬兰人已经处于赛车事业的黄昏期,无疑是最理想的队友。

可以相信,当法拉利面对获胜的机会时,一定会孤注一掷,“牺牲”莱科宁,让维特尔站上领奖台最高处。反过来,汉密尔顿需要首先跨跃罗斯伯格设置的障碍,而后者绝不会轻易放手,并且如果梅赛德斯继续奉行同一场比赛同一种策略,英国人只有在轮胎管理上更下功夫才有机会成功。

迄今为止,汉密尔顿在迈凯伦和梅赛德斯的车队政治游戏中保持着冷静,而维特尔在法拉利受到的影响最低,因为他已经植入了自己的影响力。相对而言,汉密尔顿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的队友都比维特尔的队友更难对付,而在2016年这可能成为后者的优势。

斗志精神:维特尔要学会控制

很多人质疑维特尔的四个世界冠军的含金量,认为他只是一个能在赛车完美中精确驾驶的“活体”部件,换言之就是对他在逆境下力挽狂澜的能力持保留意见。

如果因此批评维特尔不会超车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在他参加的一半比赛里,他都是从第一位起步,随后领跑比赛。但是,2014年他与阿隆索在银石展开了针尖对麦芒的攻防战显示了他斗士的一面,更不要说土耳其和马来西亚他对韦伯实施攻击时的源动力。

2012年在巴西举行的收官战,维特尔原本可能在英特拉格斯卫冕失败,当他在第一圈被撞打转后,冷静地从后追上,取得了足够的积分,就像当年汉密尔顿做到的一样。事实上,两场比赛以前,他在阿布扎比被剥夺了杆位,在从维修区起步的情况下追回第三名,保持了对阿隆索的优势。

去年在雪邦和布达佩斯的比赛,法拉利赛车虽然在高温天气下对轮胎更友善,但与梅赛德斯相比不占绝对优势。维特尔在取得领先位置后,精确地做出工程师要求的圈速,合理有效地控制了轮胎色衰退,带回了意料之外的胜利。当“银箭”在新加坡遇到难题时,他又把握住机会,没有让杆位和冠军旁落老东家红牛和2014年自己的“苦主”里卡多。这正是法拉利对他寄予的期待,一个驾驭赛车的大师和一个充满斗志的战士。

当然,2015年穿上赤红色战衣的维特尔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魔鬼的一面。墨西哥的第一圈仿佛是2010年土耳其的重演,只是他目标的车手由韦伯变成了里卡多,而且他们已经各为其主。在那一刹那间,“我是维特尔,我能办到一切”的心理作祟让他在判断上出现了偏差,包括认定对方会放弃抵抗,但事与愿违。赛后,他责怪前队友,认为自己已经占据了赛车线。这一丝的跋扈是不禁人想起一个人——没错,舒马赫,维特尔心目中的英雄,1998年他在斯帕愤怒地冲向迈凯伦找撞上自己的大卫·库尔特哈德“算账”。

与维特尔相反,是汉密尔顿在进入F1之初就在赛道上毫无保留地展现了自己激进的驾驶方式,特别是2008年多次在超车时,哪怕已经占据了优势,也一定要把对手逼出赛道(这种方式如今要被判违规),而这让他没少受到同行的指责。

但现在,随着经验的累积,汉密尔顿在需要表现自己霸气的时候把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精确地游走在极限的边缘,就像他在铃鹿、奥斯汀与罗斯伯格的轻微相撞。不仅如此,他的成熟还在于越来越能够清楚地解读比赛的发展,无需工程师的“指挥”就知道何时快马加鞭、何时控制节奏,在最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方式超车。

相反,维特尔有些时候会意气用事,例如:墨西哥的剩余比赛时间里,最后他承认撞墙错在自己……

魅力对比:古董与新潮的两端

从2007年至今,汉密尔顿与维特尔一同征战了8个半赛季,两人相加取得7年车手世界冠军。毫不夸张地说他俩是这个时代的统治者,哪怕有“最优秀之一的车手”阿隆索。尽管如此,两人都没有失去自己的本质,而他们刚巧站在了古董与新潮的两端。

维特尔热衷于F1的历史,喜欢在欧洲的大奖赛期间骑着复古的摩托车独自往返赛道与住宿地,爱好收藏经典的运动车。汉密尔顿有着强大的灵性信仰,他的追求超越世俗,在以赛车为生和赛车意外生活之间划出了清晰的界限。

有人觉得现在的汉密尔顿在外型上、生活出事上与刚出道时判若两人。可以这样来理解:他正在努力找回童年刻苦训练落下的美好时光,因为现在的他完全有能力做到“努力工作,尽情享乐”。所以,你看到他玩音乐、录专辑、出席派对和时尚活动、在海边度假,但到了周六排位赛和周日正赛,完美地完成他的那份天价薪水要求他的工作。他把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变得看起来非常简单,除了他,恐怕没有别人可以做到。

必须承认的是汉密尔顿的这种生活/工作哲学更加容易受到关注,就拿北美市场来说,他是F1在美国NO.1的名片,唯一能够打入好莱坞的品牌。

与之相反,是“F1总裁”伯尼·埃克莱斯顿批评维特尔不为推广F1做贡献,因为在比赛之外的地方,他几乎彻底消失。他不玩社交网络,不参加社交活动或娱乐派对。鲜有的一些八卦图片也是他与青梅竹马的生活伴侣在一起,更别提荣升父亲后,除了比赛,全心全意做个好父亲、好男人。

当他开启工作模式后,很难不受到同事的喜爱。与在法拉利取得巨大成就的尼基·劳达、舒马赫一样,他懂得如何把人团结在自己身边,构建健康的——相对阿隆索施加了过度的负能量而言——工作伙伴关系,带领他们一起走向成功。在这一点上,阿隆索在法拉利没有成功,而莱科宁没不在乎。

打个比方:这一边,汉密尔顿就像天生才华横溢的歌手,他不需要自己写歌,因为总是有最优秀的团队愿意为他准备好一切,只等他走到台前一展自己的歌喉;另一边,同样天赋异禀的维特尔享受与自己的乐团一起经历创作中的苦涩和欢乐,最后一同演绎华丽的乐章。

2016年,两位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各自拥有一定优势,非常有可能第一次直面对话。汉密尔顿VS维特尔,梅赛德斯VS法拉利,银色VS红色,英国VS德国,谁将笑到最后?

汉密尔顿  /   维特尔  /   法拉利  /   红牛  /   梅赛德斯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